图片摄影曹学军
一套12月初才出版的《用“三个代表”创建一流部队》的论文集,真实记录了南海舰队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与时俱进探索部队发展,连续3年被评为“抓基层先进团”和“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的光荣历程。
大队办公楼前有一块葱绿的大草坪,草坪上散落着几块磨得光亮的大石头,除了下雨或有紧急任务,饭后约半小时,上至大队长王诚、政委李明强,下至列兵,或坐、或蹲,谈笑风生。他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打仗”二字,从国际到国内,从古到今,引经据典,乐此不疲;官兵们亲切地称之为“石头论坛”。
不过,3年前此地还没有这种“景观”。大队驻地隔海与闹市相望,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曾经有些干部通过各种途径调离大队,其中多数是技术骨干。
2000年2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恰如二月春风,一下子“剪”开了这个结。大队党委认识到:基层部队要体现先进性、创一流,必须凝聚军心。
凝聚军心从官兵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入手。他们引导官兵认清世界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和平生活与加强国防的关系,认识当代军人肩负的历史责任,培养官兵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情怀。在此基础上,他们照“打仗”的标准抓建设、强意识,天天开讲“石头论坛”,不定期举办“时事开讲”等,时时让官兵耳中听着“打仗”,嘴上说着“打仗”,心里想着“打仗”。士官孟兵在日记中写道:“当兵就要爱军习武,时刻做好打仗的准备。”
链近年来,大批新装备不断装备大队,对大队官兵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队党委制定了“打造高素质人才链”的宏伟目标,采取超常规手段,确保军事技术整体过硬。
他们投资20多万元,整修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军官学习室、语音学习室、电脑学习室等;投资数十万元购置图书、电子和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建起电子书库和音像资料库。
在学习的牵引下,大队着力打造人才链:
大队领导班子向专家型转变。大队长王诚、总工程师凌继平、参谋长张启林等都是排障高手;3年来,他们亲手或指导官兵排除各种疑难故障60余起;
指技合一型干部、研讨型士官队伍形成。通过强化培训,3年来大队干部多数已具备综合素质,65%的二级以上士官有技术革新成果,95%以上的士官写了研讨文章。前不久,大队组织实战条件下的战备演练。士官秦伟兵,在战友全部“阵亡”的情况下,一个人组织指挥从兄弟单位“借”来的非专业兵完成了整枚导弹的检测任务。一个当兵才3年的战士有这般能耐,令人惊叹。
创新,首先从观念上突破。2001年5月,在一次导弹技术保障中,大队领导出人意料地把任务直接下达到连队,并要求各连队以同样的方式把任务下达到班。夹在中间的营、排两级领导顿时发起了牢骚:既然上面一竿子插到底,那我们以后就不管了。围绕此事,大队组织了一次“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的大讨论,官兵们从中认识到:现代战争瞬息万变,缩减指挥环节,实施快速、高效的组织指挥,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
创新,瞄准未来信息化战场。大队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装备技术保障信息管理中心,建成了装备发展资料库、战时装备技术保障资料库等,对信息的传递进行了改革,使大队装备技术保障逐步迈向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已经让大队官兵尝到了甜头。他们常常从数据库中调出今后可能装备大队的新装备的有关资料,提前了解掌握其战术技术性能、作战保障特点等,制定和演练技术保障方案。某新型导弹,2年前大队官兵就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盯”上了它,并一直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去年10月,新型导弹装备大队后,仅10天时间就形成了战斗力,海军组成的8人专家组现场验收,各项技术指标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