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楼
2001年末,北国仍是隆冬时节,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重点建设东北大学的决定,似一缕春风,为东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985工程”建设期间,东北大学坚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取得喜人成果,已成为国家特别是东北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实现到2023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大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牵头,汇聚人才队伍,以凝炼二级学科方向为手段,夯实学科基础,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构筑科研高地,确立了“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体系、提升学科水平,力争使一批学科率先达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建设目标。
在“985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学校学科层次和水平全面提升。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数量明显增加,国家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到7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由8个增加到25个。2002年,在全国首次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第一。
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过“985工程”的建设,学校学科门类由5个增加到8个、覆盖的一级学科由19个增加到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4个增加到7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并具有MBA、MPA和工程硕士3种专业学位授权。博士后流动站由5个增加到10个,本科专业由36个增加到50个,其中理工类28个,文法经管类22个,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文、法、经、管等相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
为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东大始终坚持“重点建设与普遍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和牵动,以学科互补为前提,围绕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组建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群、钢铁冶金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有色冶金学科群、矿业工程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等7个优势学科群。优势学科群的确立和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环境等方面的超常规发展,为新的学科高峰诞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新兴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的带动下,立足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在蓝相液晶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制备领域取得了原创性突破,获得“863计划”前沿探索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东大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建设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生物和生命科学、管理科学、软件工程等代表辽沈地区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学科,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研究开发的“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大型企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管理的问题,并在冶金、电力、矿山等领域多家大型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承担的“863计划”项目——“500MPa碳素钢先进工业化研究开发”,获得经费1000余万元,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宝钢、首钢、鞍钢、本钢等进行了工业试生产,体现出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学科建设是“985工程”的重中之重,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学科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和汇聚人才队伍为核心的主导思想,着力进行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不断完善和创新用人机制,适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
东大通过制定人才培养引进政策,设立人才培养引进专项资金,围绕重点建设的学科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资金投入、岗位津贴、职称评聘、住房分配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积极加强人才工程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以事业凝聚人,以政策吸引人,以待遇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氛围。从2002年起,引进自动控制领域学者杨光红、分析化学领域学者王建华、材料学领域学者余艾冰及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王成恩等高层次人才20余人。其中新加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杰出学者杨光红教授,在导航与制导方向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的成功引进,为学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东北大学积极拓宽人才补充渠道,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师资。为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师资源,学校制定了《东北大学外聘教师管理办法》、《东北大学关于聘请名誉、兼职教授的规定》,并修改了《东北大学博士生兼助教管理办法》。对内,积极推行教师的岗位聘任制改革,推进“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约管理、严格考核”的职务聘任制。对外,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原则,加大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学校新近聘任了包括陈难先、丘成桐、吴澄、杨叔子、曾苏民在内的101名著名学者、专家为兼职(名誉)教授,逐步建立了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
为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充分挖掘专任教师的潜力,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学校坚持不拘一格的晋升制度,使一批年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强化政策导向,鼓励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外语水平,目前大部分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学校还鼓励教师在工作之余,强化自身学术水平,提高自身学历层次。1999年至今,共有247人在职攻读了博士学位,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学校现有两院院士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人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6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3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左良等多名教授被聘为“十五”“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和主题专家组成员;刘积仁教授被评为国家“863计划”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工作者;柴天佑教授获得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东北大学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实施“人才、项目、基地”三位一体化建设策略,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学科特色,学校科技工作持续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研究与发展经费自1999年突破2亿元以来持续增长,2002年突破3亿元,达3.28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层次、数量大幅提高,2000年为17项,经费433万元;2001年为23项,经费521万元;2002年为35项,经费1604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52.17%、207.87%。其中“微流控生物分析系统的基础研究项目,获经费800万元;“非牛顿冶金熔渣的若干物理化学问题”项目,获经费110万元。
“985工程”实施以来,东大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65项,批准经费4734万元;承担“973计划”项目19项,其中主题级项目1项、专题级项目13项、课题级项目5项,拨款经费4000余万元。“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是“973计划”在信息领域的唯一一个专项,代表着国家在信息领域研究的最前沿。
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应运而生。“985工程”实施以来,东大共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117项,其中,国家级奖11项。“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解决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中的泡沫渣、粘渣、铁水粘罐、铁损高、脱硫能力低等技术难题,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大型高炉用难选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达到高利用系数,年效益超过2.2亿元;“碳热还原法制取稀土硅化物合金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发明已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并被国家计委列入2000年度西部大开发的稀土高新技术示范工程项目;“板带钢轧制过程的智能优化与数模调优”、“新城金矿复杂条件矿床采矿方法研究”、“Open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应用”、“金矿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等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大重视理论研究,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几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6689篇,出版专著407部,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202篇,其中2002年被EI收录论文数在全国高校名列第6位;《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被收录论文数在全国高校学报中名列第4位,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在全国高校理工科工业综合类学报中均名列第一;《控制与决策》学术期刊2002年影响因子在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学科同类杂志中名列第一。
在“985工程”的推动下,东大重点研究基地数量明显增加,整体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达到3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教育部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材料电磁过程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等3个部级科研基地,同时经原国家经贸委批准,学校与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联合成立“钢铁工业共性技术开发基地”。2003年“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以来,东北大学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科技优势及科技产业基础,联合社会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和孵化科技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造创业环境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保证,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2001年,“东北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命名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首批22家被命名的单位之一。截至2002年底,东北大学科技园内的在孵企业有38家,总孵化面积为8000平方米,累计毕业企业6家,近3年销售额平均增长率为33%。
东北大学在沈阳建成第一个产业基地——东大软件园之后,“985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又相继在大连、南海、成都、北京等城市的高新区内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园区和研发基地,总占地面积约5170亩,区内建筑物面积已达35万平方米。现已基本建设成为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计算机软件和数字化产品研究开发与生产为主体,不断向机电控一体化、新材料与制备技术、检测监测仪器与设备及先进制造等领域延伸发展的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化基地,正逐步发展成为立足沈阳、辐射东北、影响全国的科技产业化园区。
在“985工程”的带动下,东北大学在不断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坚持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力发展软件工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使多种教育模式得到协调发展。
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以每年38%左右的速度增长,学位授予人数年平均增长50%左右,连续3年实现历史性突破。研究生培养在修订完成了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量化标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