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锻造法治之魂

2003-12-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因为难,所以学;因为更难,所以努力地学

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南政法学院成立于1953年。沐风浴雨50年,曾经偏僻狭小校园里,走出了20位大法官、大检察官;有10多位校友担任国家政法机关领导职务;更多的毕业生成为法学界的领军人物;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

党委书记张国林认为,赢得所有荣耀和光环的支撑力量,是“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在思想、见解和人格上独立,不迷信权威、不唯上。”张国林说。这是西政人一代代传承的集体精神。

1999年,回校任教的西政学子邱兴隆一年之内出书5部,发表论文数篇。5部书中,2部为日后受法学界高度评价的刑罚学专著,3部为蕴含法学思考的文学著述《黑日》、《黑昼》和《黑道》。一时之间,更多的人为西政才子而感叹。

地处偏僻,西政学子不为所累,反取其利。他们摒弃浮躁,潜心学术,无论学者还是学子,都注重基础研究,长于理性思考。这种厚基础、强学理的校风,使一批又一批学生日后因为独自展开研究的能力而受益。

法学教育的进步,使西政的发展比以前更快了:2003年,取得国家第一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资格,有权在10个法学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设置单位。2003年,西政代表队经过激烈竞争,最终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商事贸易仲裁辩论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梁慧星对于西政历久弥新的求知若渴现象,又欣喜又激动,“因为难,所以学;因为更难,所以努力地学。”他对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说,“我相信中国法治进程中,会留下更多西政学子的足迹!”

执着与包容

龙宗智阐述完后,一位教师当着礼堂内外挤得水泄不通的师生问他:“说客套话还是说实在话?”

龙宗智愣了一下。这个问题令他意外:“当然是老规矩:实话实说。”

随后他遭到了连珠炮般的“攻击”。“有些用词太尖刻了,我们在下面都担心会不会让他太难堪。”一位在场的学生回忆。

这是不久前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的“西南法学论坛”的一个场景。这个系列论坛开办5年来,其学术批评之严厉、观点辩论之激烈,在法学界已颇负盛名。

龙宗智是西南政法大学现任校长、中国诉讼法界知名学者。对他的遭遇,论坛联络人张绍彦教授却不以为然:“在这里,一切和学术交流无关的内容都没有立足之地,这里只有学术,没有职务、职称,功利、浮躁,吹捧是它的天敌。”

西政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则佳话:法律界赫赫有名的一位教授正侃侃而谈,被一名本科生当场批驳,认为其观点根本不可能实现。教授听了不以为然,便一句带过。后来细细一想,觉得那名学生讲得很有道理,便一个班一个班打听,非要和这名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几年前,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的一个观点曾引起广泛反响。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他多次受到“论敌”非学术的批判。龙宗智也是他的“论敌”之一,但两人的论战一直限于纯学术的讨论,即使到了针尖对麦芒的程度,也恪守学术风范。

爱较真,但不认死理;不苟同,但善待异论;常争辩,但无损情谊。浸淫在这种学术氛围中的校园,成了许多西政学子一生的精神家园。

平等与关爱

1999年,一位年仅25岁的烈士,让成千上万的重庆市民泪流满面。国家一级警模芦振龙离开西政校园仅一年,但他的热情、周到、细致、体贴,已经感动了周围的许多人。当他勇斗6名持械歹徒献出年轻的生命后,人们自发赶来,为其执挽送行。

“他把西政的平等和关爱传递给了更多的人。”一位已任领导职务的78级校友闻讯后说。

“那时绝对没有哪个大学的老师对学生会像西政这样的好,也绝对没有哪个大学的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会像西政这样的深!”一位西政学子感叹。据这位校友回忆,那时西政的条件差,重庆的夏天像蒸笼一样,老师们也自顾不暇。但每遇考试,都会有老师站在学生背后执扇祛暑。

12月,西政小礼堂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西南法学论坛”。党委书记张国林等人,与学校师生在此共商西政发展大计。闻讯前来者,将走廊、窗台、大门全挤了个密不透风。1999年后,西政的校园面积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师生们的食宿及学习研究条件大为改善。“很显然,与师生们的期望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比,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张国林说。平等与关爱也是法治精神之一,他希望这种精神能永远在西政传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