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暨成就统一奇勋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诞辰382周年。11月18、19两日,来自海峡两岸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福建晋江市,回顾既往,缅怀先人,总结历史经验,对施琅在统一台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贡献做出了高度评价。古人云,读史可以知兴替。尊重历史,重温往事,于今日中华民族实现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无疑会有借鉴意义。
300年前,在明清更迭的大动荡之中,台湾的归属祖国与否,关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国家、民族大义之所系。当时,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曾经先后面临过两次重大而严峻的历史抉择。第一次是驱逐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二次是反对弃台不守,力主将台湾纳入版图,驻军守护,设官治理,徐图开发。第一次历史任务是由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完成的,而第二次历史任务的完成者,便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师降伏台湾郑氏势力的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以福建水师提督率师东进澎湖,于二十二日重创郑氏守军之有生力量,取得澎湖大捷。旋即及时执行清廷的招抚策略,迫使郑氏势力选择去就。闰六月初八日,郑克遣官具降表,前来澎湖军前请降。十一日,施琅就此奏报朝廷,第一次提出了应将台湾纳入版图的主张。他指出:“郑克年尚幼稚,未谙大体,操纵指挥,权皆出于刘国轩、冯锡范二人。兹特令曾蜚、朱绍熙回台湾传谕,若果真心投诚,必须刘国轩、冯锡范来臣军前面降,将人民土地悉入版图。”(《靖海纪事》卷下《贲书求抚疏》)七月十五日,郑氏势力接受招抚。二十四日,施琅将此一重大情况上报,重申解决台湾弃留问题之不可拖延。五日之后,施琅向清廷奏报台湾官民削发、郑氏贲缴册印,依然强调台湾弃留问题之紧迫。八月十一日,施琅率舟师自澎湖赴台,兵不血刃,接管台湾。十九日,疏报台湾实情,敦请就台湾弃留迅速做出决策。八月二十日,施琅在台湾颁布安戢民生告示,宣布“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允诺“年纳正供,当为从轻酌定具题”。(同上书《谕台湾安民生示》)十一月二十七日,班师奏凯,返回厦门。十二月一日,奉命至福州,与钦差重臣及方面大员商议台湾弃留。鉴于与会大臣的犹豫不决,十二月二十二日,施琅毅然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反对弃台不守,力主驻军守护,设官治理,徐图开发。
《恭陈台湾弃留疏》从力主固守台湾为宗旨,层层剖析,有理有据,通篇洋溢着维护国家一统的炽烈爱国热忱。从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中,施琅首先回顾内地人民迁台、生聚其间的历史,强调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阐述将台湾纳入版图的重大意义。接着从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出发,结合荷兰殖民者的武力威胁,痛陈弃台不守的严重后果。随后又就驻军守护、设官治理的主张,提出具体实施方案。该疏的最后一个部分,重申台湾断无放弃的道理,实为全疏的一个精彩总结。施琅认为:“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彼中耕地,尤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乎其不可弃。”在关系到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台湾弃留问题上,他斩钉截铁般地得出结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同上书《恭陈台湾弃留疏》)
由于施琅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合乎民意,深得民心,因而理所当然地为清廷采纳。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清廷最终做出决策,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置专员分辖,驻军守护。(《清圣祖实录》卷115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己酉条)至此,清廷郑重宣告,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实事求是,应当从大处着眼,用全局的、发展的、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对于郑成功、施琅一类牵涉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历史人物,我们尤其需要牢牢地握住国家、民族的大义。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否维护台湾与祖国的统一,这是一条大原则,是国家、民族的大义所在。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施琅与郑成功做出了同样重大的历史贡献,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就实现台湾与祖国的统一而言,没有郑成功的收复台湾,就不可能有施琅的反对弃台不守,也不可能有清廷在台湾的设官治理,其后果不堪设想。而如果没有施琅的反对弃台不守,力主驻军守护,设官治理,徐图开发,也就不可能有清廷在台湾设官治理的正确决策,乃至晚清台湾的改建行省,其后果同样不堪设想。厦门大学已故著名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曾经说过:“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而不是一姓的私仇。……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关于郑成功研究的若干问题》)大师定评,洵称不刊。如同郑成功一样,施琅的名字和他所建树的历史功勋,已经同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紧紧联系在一起,泽及千秋,永垂不朽。对于这样一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应当世世代代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