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群众需求就是第一信号

2004-01-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鸿鹏 学斌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

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万人问卷调查”在山东济宁市城乡架起“民情热线”。2003年初,该市针对群众需求承诺:大力促进困难群体就业、改造城区小街巷,建设供热、供水、煤气和公交设施等10件实事。

一年来,市民们切身体验到“承诺”正在变成现实:城区8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办理有关事宜更为快捷;50多条坑洼不平的小街巷得到改造,出行方便了;市区4条河道来了清水,环境变美了;近百个“放心奶亭”亮相社区,牛奶消费更加安全卫生……

市委书记贾万志对记者说:“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从具体事抓起,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利”。

该市把促进困难群体就业视为“头等大事”、“一号工程”。上半年,政府买岗安置756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900人,1.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大龄困难群体再就业3400多人。下半年在城区启动的“放心奶”工程,又安置了下岗失业人员700多名。1.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已拿到了“再就业优惠证”。

原天马商场下岗职工张文娟,2003年夏天领到“再就业优惠证”后,办起了服装经营店。她高兴地对记者说:“除了房租,每月300多元的税费全免了,党和政府为帮助我们就业想得真周到。”

2002年春节,“市长热线电话”接到常青居委会群众打来的电话,反映北文昌阁街等一些小街巷坑洼不平,破损严重,亟须改造。不久,一场大规模的小街巷改造战役在济宁城区打响。施工人员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50多条小街巷的改造,总里程达到35公里。广大市民终于告别了困扰多年的破损路、泥泞路。

2003年以来,济宁市对城市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11公顷,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用气普及率达到97.5%,3万多户居民喜迁新居。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关注困难群众”。济宁市从立档建制、临时救助、结对帮扶三方面下力气,对低保户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档案。把按实际收入计算排查出的5.6万名低保对象全部纳入了低保范围,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从2001年8月份开始,全市开展“扶贫济困万人行”结对帮扶活动,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1.68万名党员干部帮扶城乡特困户1.83万户,采取帮一点资金、教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等办法,因户制宜实施帮扶,累计帮扶钱物3200万元,使8200多个特困户实现了脱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