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人才。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工作的基础。让无数人才竞相成长,让创业精神竞相涌流,让中华民族踏着庄严的义勇军的旋律,前进,前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当今国际竞争,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高新技术的发展必须以无数英雄的科技人物作支撑。
为了展示中国科技人物的风采,为了展现中国科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崛起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本刊从今天起推出《科技人物》专栏,每月一次以长篇篇幅报道一个正在奋发向上的科技人物,力争通过12个科技人物,展现2004年中国科技的发展轨迹。
敬请读者关注科技人物,关注《科技人物》专栏,并欢迎提供线索,与我们一起构筑中国科技人物的历史画廊。
吴燕生档案:1963年出生;1986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毕业后,放弃出国机会,成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名研究生;1989年留院工作至今。14年间,吴燕生从火箭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一名普通设计员做起,历任工程组组长、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2002年初,他被聘任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成为该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这一年,他才39岁。
有人说,刚刚过去的2003年是一个属于中国的航天年。这一年,中国“长征”火箭飞了6次,成功地将包括“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的“六星一船”送入太空,中华民族圆了千年飞天梦!
谈及“长征”火箭这一年的表现,吴燕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满意!很满意!”他深情地说,“我们的干部职工那种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很值得敬佩。”问及对自己的表现,吴燕生显得谦虚而又腼腆,“还算可以吧”。
刹那间,记者真不敢把眼前的他与“科研尖兵、管理专家”联系在一起,他是那样的年轻而亲切!但“成绩单”上却记得很清楚:是他和同事们创造性地攻克了火箭起旋条件下星箭分离这一难题,使“亚洲一号”卫星得以成功发射;是他主持完成了“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可靠性设计、逃逸系统设计和型号总体设计方案与初样研制工作;是他在39岁就执掌被称为“中国运载火箭摇篮”的研究院;是他启动了火箭研究院历史上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各项制度改革……
吴燕生一走上工作岗位,便在科研上崭露头角。1989年,刚进单位的吴燕生就参与了“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他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为解决卫星起旋条件下星箭分离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刚过而立之年,吴燕生迎来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担任“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之一,“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个为载人航天需要而专门研制的新型火箭,也是我国目前系统最复杂的运载火箭,光元器件就有5万多个。此外,吴燕生主持了其中一个很关键部位——逃逸系统的研制任务。
这个被称作“逃逸塔”的逃逸系统,吴燕生仅在画报上目睹过芳容,对它的内部结构一无所知。为了这个系统,吴燕生和同事们整整花费了四年的心血。“刚开始时,由于我们不掌握逃逸飞行器的受力情况,为了确保安全,设计比较保守,结果整流罩超重950公斤。”谈起研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关,吴燕生记忆犹新,“几乎是整整两个月的日夜奋战,我们才给整流罩进行了成功地‘减肥’”。
据知情者透露:接受“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设计任务后,吴燕生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坚持了两年多的“晚自习”。那时候他的孩子刚出生不久,白天忙完一天工作,下班回家照料一下孩子,然后就匆匆赶回办公室。他将火箭的各个分系统摸得滚瓜烂熟。
凭借充沛的精力、过人的胆识、突出的才能,吴燕生在任院长两年的时间里,启动了以建立国际一流宇航公司为目标的多项制度改革。有人说,这两年是火箭研究院变化最大的两年,好像刮过一场大风暴,现在的研究院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当一任领导总要留下点什么,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做领导的一定要有管理理念,要为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创造制度保障。”吴燕生的想法正逐步变成现实:去年启动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了质量控制管理,把过程质量控制导入整个科研生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院本部机构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发展规划部、资产经营部等。最近研究院又完成了公司化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案。
“在一个运行良好的体系和框架内,新产品的研发在规模上不再是一个一个,而是一批一批地进行;在生产过程管理上,要严格控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不会沿着生产流程一直向下游并不断扩散和放大,产品质量和员工状态将达到最佳……这应该是我们研究院改革发展的方向。”展望未来,满怀豪情的吴燕生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吴院长,现在包括您在内的一批中国航天‘少帅’们可都是广大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我也是您的崇拜者。”面对面的采访,让记者越发对吴燕生充满了敬佩之情,“您能给我们传授些成功的经验和秘诀吗?”吴燕生抿着嘴,微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在成长过程中,我倒是有些比较深刻的感受,这些经历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好老师的标准:责任心比教学能力更重要
谁也不会想到,小时候的吴燕生是一个“成绩优秀的调皮蛋”。吴燕生透露说,从小学到初一,他没少让家长和老师操心。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课后到处玩耍,很会闹腾;甚至还参与了打架。
吴燕生说,但他很幸运,受教育的十几年中,他总能遇到好老师,真是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才使“调皮蛋”最终不调皮。吴燕生感慨说:“在中国孩子的眼里,老师的话就像是‘圣旨’。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可能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所以,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何等的重要!在我看来,一位好老师的标准,责任心比他的教学能力更重要。”
谈及自己遇到的好老师,吴燕生对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就说出了他小学、初中、高中的班主任老师的名字。他回忆说,初一打架那次,班主任金老师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又很关心地与他谈心。“老师的言语很真诚,我很受感动。他鼓励我说,我可以做得更好,他对我很有信心!当时我感到很惭愧又很激动,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绝不让老师失望。”
吴燕生深有感触地说:“之所以说老师‘责任心比教学能力重要’是因为在启蒙教育阶段,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需要引导。这个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如何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诲他做人的道理等,这可比单纯的教学难得多,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责任心。”
科研型的领导: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有时,我们总能从科研院所领导处听到这样的抱怨:“这院长、所长真是没法干,这一摊行政活真累人,都快把科研给耽误了。”吴燕生,这位搞技术出身的年轻院长,却总能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
吴燕生如何成功处理科研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他的回答很简单:“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他说:“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你首先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个位置如果是对管理要求比较高的,那你的责任很清楚就是管理而不是科研,这个时候你就得果断地放弃自己作为科学家的念头。你又想科研做得好,又想院长当得好,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最终会使两头都做不好。”
吴燕生有句口头禅,“要革命就得有牺牲”。他说:“当院长,不是让你去管琐碎的行政小事,是让你调动支配各种资源,为科研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让更多的创新成果涌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你牺牲自己的科研,对整个事业可能是个促进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