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年礼物背后的思考

2004-01-13 来源:光明日报 靳晓燕 我有话说

新年来临之际,金汉王通信公司的员工收到了王英明董事长的礼物——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每年,董事长都要在图书市场里找寻这样的书籍。在王英明看来,公司现在虽然不可能做得最大、最好,但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如何能得到这种尊敬?看过这些书会有所领悟。

的确,翻阅这些书籍,可以唤起我们积极的工作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譬如这样的观点:忠诚首先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承担某一责任或者从事某一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诚实的人日久天长会形成宽容博大的胸怀,心思纯洁的人会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仔细想想,强烈的责任心、有信仰、勤奋、敬业、诚实,这些都是关于人最基本品质的叙述,我们听起来并不陌生,只是我们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应用在实践当中罢了。

对企业而言,这样的教训尤为深刻:同样的东西做出的产品,却卖不出同样的价格,其背后就是缺乏品格素养的历炼。人的品质竟然与利益相关,这成为公司老总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有些东西需要重新捡拾起来,温故而知新。

讲座、培训、读书……企业想尽各种方法,就是为了使企业有健康的氛围,有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希望员工身上多一份执著、诚实、主动,而不是投机取巧、推脱借口、马虎轻率……当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日趋规范,对员工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时,这个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

这样的教育成了企业一个必要的付出,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想想那些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在一些人身上却成了稀有资源,能不觉得遗憾吗?教育,那么多年的教育,难道除了拥有技能,我们就不再看重其他?比如思想、品德、追求等等。

每一次培训,必有它的价值;阅读书籍,也会使我们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语言变为行为时,那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良好品性的形成是多年培育的结果,它需要学校、家庭、单位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牺牲个人品质的发展为代价来获取知识水平时,它的教育必定是不全面的,也是没有方向感的。当学子步入社会,当品质有了价值,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付出,成本是不是太大了?仅从时间而言,10多年,甚至20年能不算长吗?为何要从家庭推至学校推至企业以至社会呢?这些重复的花费为何不能尽量减少一些呢?原本,那些美好的品质是应当随着知识的累加一点点积累而不断巩固的。

期待我们的教育机制日益健全,在日后看到老总送给员工的图书礼物是丰富的。毕竟企业文化的内容是丰富的,各种新的管理模式、作业流程、绩效评估等等都需要我们的企业去了解,去消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