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记者来到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采访。虽然临近假日,这里仍是一片繁忙。船体加工车间传出震耳的机器声,特种运输车正在运送巨大的分段船体……
公司董事长顾宝龙告诉记者,2003年是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起步之年,全年造船18艘65.9万吨,造机52台75.78万马力,工业总产值和销售额双双超过50亿元。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集团下属的船厂有着70多年的造船历史。1989年,沪东公司承接了一条由德国人设计的2700箱冷风型集装箱船,该船被国际造船界誉为“未来型船舶”。船造出来了,沪东公司成为国内建造先进集装箱船的第一家,但公司在经营上却落入外国设计公司成本控制的陷阱。造这条船企业非但没赚钱,还亏损了9000万元,整整三年没翻过身来。
这个惨重教训使沪东公司认识到,要在国际船舶市场争得一席之地,企业必须把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造船生产力作为开拓经营的第一要务来抓。
1995年沪东公司成立了船型开发研究所,跟踪国内外船舶市场的需求,进行新船型的预研开发和成熟产品优化设计。沪东公司有长期承造常规散货船的特长,他们抓住这个“吃饭”产品不放,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对散货船设计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适时开发了具有沪东特色的2.7万吨和7.45万吨散货船系列产品。这两种自主开发的产品推向市场后由于载货量、航速油耗等指标优于同类产品受到了欧洲船东的青睐,在伦敦船舶租赁市场上被命名为“中国沪东型”散货船。
近年来,沪东中华在保持和拓展常规船市场的同时又投入有生力量,开展了系列集装箱船、成品油轮等高新尖、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据统计,近几年来,船型开发研究所先后预研、开发、优化了10多型船舶,为企业获得了80多艘船的订单。开发研究所所长楼丹平形象地说,现在我们是拿着“菜单”兜生意,你点菜,我加工。开发设计部门为营销进行新船报价、谈判签约提供技术支撑,大大规避了市场风险。
在沪东中华公司采访,听到和谈的最多的是公司在2004年即将开工承造的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被国际造船界誉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它装载运输的是浓缩600倍、负163度的液态天然气,是公认的高技术、高可靠性、高附加值的“三高”特殊船,集中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
早在1997年,沪东中华公司科研人员就开始了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的预研。2001年公司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科研经费,对该船液货舱制造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有步骤的研究。他们建造成的模拟分段获得了国外专利公司及船级社的认证。2002年,当广东、福建两个LNG项目立项,沪东中华公司以充分的技术准备和完备的技术资料在竞标中成为第一中标人。
楼丹平告诉记者,LNG船是整个LNG项目中一个关键的“链”,不仅在设计、制造方面集中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在生产管理上也有极其苛刻的要求。
从1995年以来,沪东中华公司不断深化改革,探索适应现代造船的生产管理模式。在学习国外先进造船国的经验基础上,对企业生产要素和生产组织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完成了由传统的造船生产模式,向现代集成制造模式转变,在国内首先突破了年造船百万吨的纪录。他们实行的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和船体建造、舾装、涂装“壳舾涂一体化”区域造船法,简化了生产关系,减少了等工、窝工,使生产管理和作业流程更加简洁、合理、科学。
在结束采访时,顾宝龙深情地说了这样一组数据:1984年年造船实现10万吨,柴油机10万马力;1998年年造船达到50万吨,柴油机50万马力;2001年年造船突破100万吨,柴油机75万马力,进入世界造船企业前十强之列。他说,沪东中华发展史上第四个里程碑是:由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条LNG船。
今天本报刊登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发展造船生产力的报道,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建立和完善产品开发的科技创新机制,是跻身国际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10多年来,沪东中华公司在产品的开发上组织了一支精干队伍,成立了开发设计所,依靠他们不断优化常规产品,开发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不但掌握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而且由于提高了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以及产品质量,逐步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日益加剧。在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关键还在于苦练内功,增强自身的素质和竞争能力。
长期在国际市场中摸爬滚打锻炼出来的大型企业,是我国工业的脊梁,沪东中华公司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只要我们充分依托现有的基础和成本、技术优势,不断开拓进取,勇于挑战国际强手,我国的船舶工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就会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