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中国芯”走向世界

2004-02-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路沙 我有话说

2003年12月28日,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和北京市政府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联合召开“中国芯工程”成果报告会,宣布作为“中国芯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全球的销量已突破1000万枚,覆盖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以40%以上份额居世界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第一名,成为我国第一个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张琪表示,“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成功,不仅在于研制出技术领先的芯片,而且把技术领先变成了市场领先,它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成功范例。

“中国芯工程”引来海外优秀学子

1998年的一天,在美国西岸硅谷,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带着振兴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课题,在那里考察。芯片设计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之一,中国芯片产业要上去,不仅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需要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经著名科学家周光召院士的介绍,曲维枝约见了在旅美华人学者中享有声誉的邓中翰博士。邓中翰是伯克利加州大学建校130多年来第一位同时拥有理、工、商三学科学位的毕业生,在国际上对数据驱动平行计算和芯片设计有突出的研究贡献,担任过SUN微系统公司研究员和IBM高级研究员。

怀着满腔爱国热忱,邓中翰谈了自己对发展祖国芯片产业的想法:美国已经成为CPU芯片的大国,韩国在存储芯片领域占有重要席位,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不能与这些国家搞正面竞争,而要寻找有潜力的新市场机会,新兴的数字多媒体芯片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中国的芯片产业应通过技术攻关,市场驱动走向世界。曲维枝对邓博士的观点十分感兴趣,邀请他回国开展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1999年,以邓中翰博士为首的一批青年学者在北京中关村建立了中星微电子公司,他们中有来自英特尔、IBM、朗讯贝尔实验室、柯达等著名跨国公司的半导体、数字图像处理等领域有实际经验的专家,“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启动。

找准了芯片产业的突破口

事实证明,“星光中国芯工程”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是找准了芯片产业的突破口。过去,我国在选择高技术发展项目时,往往是国外出了个什么,我们也做什么,跟踪的结果只是让国外的这一产品卖得便宜些,核心技术依然在别人手中,中国做的是附加值很低的制造业。中星微敢于选择国际上尚不成熟、同时又有巨大市场前景的领域进行拼搏。邓中翰很清楚,从移动数字影像产业到数码相机、宽带数字多媒体通信、数字高清晰电视,都离不开数字多媒体芯片,这是一个产值达数十亿美元的巨大的产业,而目前群雄纷争,尚无霸主。发展“未来的技术”,这也是硅谷许多创业公司的成功之道。

5年来,中星微突破了多媒体数据驱动平行计算等七大核心技术,申请了200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开发设计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光”系列5代数字多媒体芯片,使打上“中国创造”印记的芯片大批量地用在了三星、飞利浦、惠普、罗技等跨国公司的产品中。

引入崭新的创新机制

“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成功,还在于它的机制创新。

在计划经济下,许多科技项目是由国家“立项分钱”,研究机构、高校承担,成果出来后,再由企业实现产业化。其最大弊病就是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星光中国芯工程”采取的是“市场驱动、企业运作、政府扶持引导”的科技创新模式。

中星微公司不仅坚持技术攻关和市场驱动有方向的技术创新,并借鉴硅谷的创业机制,引入崭新的管理机制和风险投资,从而保证这个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芯片设计企业对市场反应的敏锐性和持续创新的活力。

“星光中国芯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了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但是如何把创业公司真正做成大企业,如何能真正带动我国的数字3C产业,中星微还面临新课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