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树下面

2004-02-05 来源:光明日报 梁枢 我有话说

在去年年底的广州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和今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几家大学出版社相继推出的一系列建筑类图书,以其富有创意的策划选题、密实厚重的内涵、清丽动人的封面与装帧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这几家大学出版社在建筑类图书方面成功的营销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先来看看他们做的书。

《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在广泛和大量调查搜集测绘最新资料的基础上,汇集近十年来各地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历时八年编撰而成,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兼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化积累价值和欣赏价值。该书打破以往传统民居书籍以图集为主的做法,首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从全国范围内对中国民居进行综合论述,并分民族、分地区进行具体分析介绍。全书分三卷。北京设计院的著名专家马国馨院士对此书评价道,这是中国民居研究中的重要事件,充分表现了我国在这一专题上的研究水准,相信对国际学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筑细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针对国内建筑业“重艺术轻技术、重宏观轻细部”的通病,以德国Detail杂志为核心内容,以专业的图片表现和细部特写镜头展示了国内外优秀建筑、景观、室内作品细部的外观效果、技术构造与手法表现,揭示技术与艺术的同构关系。通过业内资深人士对某一作品的详细解读和对具体细节的推敲,引导读者品味优秀作品的细部特质及其运作技巧。

《2003年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优秀作品集》,天津大学出版社。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的2003年“华耐杯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的优秀成果,反映国内业界最高水准,为更多的设计师和大众提供新的设计理念,促进我国的室内设计的水平逐年提高,推动着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

此外,东南、同济、重庆等大学出版社的建筑类图书也不乏靓点。这些出版社负责人在接受采访过程中不约而同地表示,建筑类图书是他们出版社的拳头产品,在年度出版计划中该类图书占有相当重的比例。当被问及为什么要选择建筑类图书作为出版重点时,他们又一次不约而同地回答: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有传统优势。

一道校园围墙把国内出版业隔成了墙内墙外两部分,相对于墙外的众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有着天然的优势。大学是生产思想的地方,而图书是对思想进行加工后得到的产品。近年来,高校出版业之所以成为国内出版业最具活力的板块,固然原因很多,但说到底,靠的就是对高校这一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

书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剧了大学出版社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几大名社为代表的一批出版社势头强劲,各领风骚。对他们的经验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支撑他们打天下的品牌特色,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电子类图书、人大出版社的人文社科图书、北师大出版社的教材类图书等等,其实都是与本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一脉相承的。他们凭借与高校天然的亲缘关系,成功地把本校的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变成自己生产图书的优势。这是他们成功的法宝,也是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对于那些实力较弱、起步较晚,甚而走过弯路的出版社来说,要想生存下去,发展起来,就需要在这方面多动动脑筋了。

其实,“大树下面好乘凉”这句老话一点也没有过时。学科和专业上的传统优势在图书出版中首先体现为作者优势。华南理工大的土木和建筑学科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她的建筑学院有一支实力很强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咨询队伍。华南理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则是全国著名的综合甲级设计院。由该院设计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曾获得设计界的最高荣誉——国家金质奖。华南理工大出版社长范家巧介绍说,《中国民居建筑》一书的主编陆元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民居专家,在他的主持下,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59位专家参加。而他本人就是我校建筑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在编辑出版建筑类图书的过程中,来自本校的捷足之利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海山说,我们社每年出版建筑类图书100多种,其中有很多是与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合作项目。这些书从翻译到选题论证,再到审稿,很多都是本校的老师来做的。

由于学校的建筑类学科与专业在全国享有声誉,设计的作品遍及各地,由此带来的校际联系、学术交流、国际交往便十分频繁。这种情况也为本校出版社走出校园,在更大的空间开发建筑类图书选题和作者资源提供了新的舞台。如果说依托本校,从出版建筑类教材起步,转而面对市场整合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这是上述的很多出版社所共同经历的发展道路的话,那么要获得更大的发展,仅靠本校的有限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多出版社都积极鼓励自己的编辑在外面到处跑,他们已经把眼光投向了校外,投向了全国,投向了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