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国手机产业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产手机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国外手机厂商初感寒风凛冽……透过2003年手机大战硝烟,人们看到了国产手机企业的踌躇满志。
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通信产业研究所等专业机构近日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手机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据信息产业部去年7月底公布的统计数据,2003年上半年国产品牌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比2002年猛升16.21%,达到55.28%的份额,国产手机占据“半壁江山”是我国手机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但是过半的市场份额却遭到了不少质疑。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移动电话报告显示:国产手机占55%的市场份额,只是指2003年上半年国内厂商卖到代理商手里的手机数量,而不是卖到消费者手中的数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通信产业研究所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03年一季度我国进口手机676.66万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0.8%。按照我国海关的相关规定,成套散件的价格超过整机价格60%以上就视为整机进口,所以统计结果上虽然是整机,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是手机散件。尽管在国内手机厂商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国外手机巨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是他们的利润率却没有下降,这和国内厂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统计,我国国产手机厂商已达到36家,其总体年产能力已经达到2.5亿台,约占全球手机产能规模的一半;2003年国内需求仅为6000万部,加上出口量,总量不会超过2亿部,而库存却已经高达2000万部。旧一代手机产品的销售速度滞后于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造成手机产品的贬值速度加快。国产手机厂商在背负2000万部库存量沉重包袱时,新一轮的价格战不可避免,行业利润必然大幅缩水,这必将阻碍整个国产手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良好的生产能力和包装能力是手机企业皮肉的话,核心技术就是其经脉了。然而,部分国内手机生产企业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在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将进口散件转包给国内没有生产许可的企业,利用OEM生产变相增加自有品牌的产量。然而OEM一方面有助于国内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却意味着没有技术基础的支持,更会使一些企业失去技术研发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大量进口手机及散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大量进口散件将破坏手机产业链条的供求平衡关系,上游产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上游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健康发展。同时,随着国外手机厂商本土化趋势日盛,国产手机的渠道优势将逐渐弱化;另一个不利的趋势是,曾经为手机牌照所掣肘的日韩手机已经开始抛弃自己的“小老弟”了,三星与科健的决裂便是一个先兆。如果这些日韩企业不再支持国内手机制造企业OEM生产,转而自立门户,其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国内手机企业的研究开发仍局限于外形设计和局部功能提升,而专用芯片、底层软件、液晶彩屏、摄像头等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国内企业重复开发,低层次竞争。
在国产手机厂商的努力下,国产手机的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国产手机的投诉率仍居高不下。据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中心2003年7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有关手机投诉占投诉总量的4.98%,位居商品类投诉第二位,其中大部分是国产手机。
另据北京中企市场研究中心广告监测网对全国100个大中城市的618家报纸杂志媒体的广告监测数据统计,去年1-7月国内手机市场有关手机的负面报道共157次,国产手机遭投诉的比例高于国外品牌。2003年“5·17世界电信日”前夕,福建当地媒体和福建之窗网站展开了“手机品牌——福建省消费者满意度有奖调查”,该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品牌综合质量满意度得分前五名的国内品牌只有一个,其余的均为国外品牌。高投诉率影响着国产手机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