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预料到,20年前,一本名为《豆腐制作100法》的小册子,竟能改变如此多人的命运。这是当时刚刚成立的金盾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原本是为部队改善伙食而编写的,却很快在农村流行开来。这个意外,最终将金盾出版社引向农村实用技术图书的出版领域。
如果说20年前发生的一切纯属偶然,到今天,1875种“三农”新书、6433万册的销量,单册最高410万册的发行业绩……这一连串的数字,则见证了金盾出版社20年来为服务“三农”付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或许,对于局外人来说,这些统计数字只是一些符号,但对于亿万普通农民来说,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无数真实的脱贫故事。
当记者迈进北京大兴榆垡镇求贤村村委会大门的时候,何宗福十几分钟前刚刚卸任村支书,准备上调到镇上工作。一提起金盾图书,干了十多年村支书的他,有一肚子的话。
“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那时镇政府想在各村推广大棚种植技术,村里辟出100亩地,把大棚都给垛好了,可愣是没有一个人敢弄!最后只好又拿推土机铲平了。”也难怪,村里也曾有3个大棚,可没人懂病虫害防治,“眼瞅要摘的西红柿,一病整棚整棚地死呀。”
转机出现在1992年,金盾出版社在全国选择了11个贫困村设立“金盾图书室”,把自己的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免费送到那里。求贤村便是受赠者之一。花花绿绿的图书不仅开阔了村民的眼界,也为他们大棚种植增添了底气。10个、20个……这回,村民自发地把大棚重新建了起来。原来一亩地的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改成大棚,一亩收入超过1万元。农民的收入翻番地往上涨。在求贤村,以往的“冬闲”变成了“冬忙”,一茬反季节蔬菜还没收,求购的菜贩早早地就找上门来了。“大棚技术我们的村民都掌握了,一切知识都离不开‘金盾图书室’,它让我们的观念提前了10年!”何宗福感慨道。“‘金盾’的书全,人也好。老汪到我们这儿送书,总是一个人提着三四百册坐公交车来!”如今,求贤村可是远近闻名的“大棚村”,530户人家的村子拥有400多个大棚。
被何宗福称为“老汪”的汪昌浩是出版社负责北京地区的发行主任,从建图书室送的第一包书开始,12年来,老汪每年都要到求贤村两三次,村子里没人把他当外人。“来啦!这回带养羊的书来了么?”一个刚从图书室借了好几本书的老大娘迎面遇上老汪便问。在得到肯定答复后,老人调头就往回走,嘴里一边念叨着:“养羊喽,得找本书看看!”
汪昌浩向记者透露了每次都乘公交车往返送书的秘密,“以前开车来,回去的时候老百姓总是往车里塞上各种蔬菜、特产,推又推不掉。索性坐车吧!”金盾出版社隶属于解放军总后勤部,发行部的18位发行员也都是部队的退休干部。多年来在部队养成的朴实、诚恳、热情、严谨的作风让他们很容易便和同最基层的书店业务员、田间地头的农民兄弟打成一片。金盾社的发行员一年至少有250天是在外地调研中度过的。农村最需要什么样的书,他们心里最清楚。这也是金盾图书总能紧扣住农民现实需要的一大法宝。
在求贤村,比起何宗福,王景宽的故事更富有传奇色彩。管书人通过看书成了颇有名气的兽医,连王景宽本人都觉得意外。“不敢想象能盖上新房”、“不敢想象能娶上媳妇”、“不敢想象能有人要拜我为师”,在同记者的交谈中,王景宽一口气说了三个“不敢想象”。
十几年前,王景宽是村里的治安员。“金盾图书室”落户求贤村,他便兼起了图书管理员的差事。“那时是借钱过日子,穷啊!三十大几了还没说上媳妇,别人瞧不起,自己都觉着活得没劲!”看乡亲们靠书里讲的大棚种植技术逐渐走上了致富路,王景宽的心思也开始活动了。“盖大棚咱没钱,学点牲畜、家禽的防病治病知识可不需要本钱。”于是,只有小学4年级文化水平的王景宽开始利用“工作之便”每天晚上捧起了书本。
王景宽的第一次“出诊”是给村里猪场的猪治破伤风。在众人充满怀疑的眼光中,他竟然首战告捷。渐渐,找他给牲畜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书也越读越多,“土博士”、“土专家”的名头也越叫越响。2002年底,王景宽通过了家畜养殖和防病知识的考试,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好多人都没考过呢!”他不无得意。虽然早已不是图书管理员了,但他一直是图书室的常客。当别人听不懂他讲的术语时,他总是习惯性地说上一句:“我领您看看书去?”
随王景宽来到他家。尽管孩子都已经8岁了,但看王景宽从柜子里给记者翻出大红结婚证、指着墙上一家三口的全家福乐滋滋的样子,仿佛还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中。最后,王景宽小心翼翼地给记者展示了一封来自广东中山的拜师信。
在同记者攀谈的过程中,不断有求助电话打来。和每月五六百元的收入比起来,被人尊重的幸福感更是王景宽快乐的源泉。
“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试就灵”,这是农民们对金盾图书的由衷评价。看着王景宽匆匆出诊的背影,记者不由得暗暗叹服。
一面写有“当选劳模,感谢金盾”的锦旗,是金盾出版社荣誉陈列室里的最新收藏。
这面锦旗是丁鹏送的。丁鹏的故事听起来挺枯燥,但从似乎乏味的讲述中,记者分明感受到了一颗执着的心。
2000年,丁鹏辞去了在县食品公司的工作,回到家乡河北秦皇岛市青龙县平方子乡北沟村。当他揣着借来的两万多元钱,签下了承包1500多亩荒山的合同时,他遭遇了第一个难题:“种什么?”在别人的指点下,他选种了食用杏、板栗和苹果。可怎么种、种什么品种呢?“我试着给金盾出版社写了第一份信,想不到,半个月书就寄来了。”果树见效慢,丁鹏在金盾的书里读到:在果树下种豆科牧草既涵养了水分,又可补充氮养。草种到什么地方去买?丁鹏再次向金盾求助,很快,出版社为他联系了内蒙古和甘肃的草原工作站。牧草带动了养殖业,丁鹏养了120只波尔山羊。后来,丁鹏又从金盾的书中得知坡地适合种植中草药。羊该怎么养?中草药该怎么种?丁鹏一一向“金盾”求教,而每一次都得到了对方及时准确的答复。
当一个个问号在读书的过程中变成了句号,丁鹏的荒山也开始有了起色。“2万多株杏树,8000多株板栗,近2千株苹果,银杏、核桃、冬枣共有五六千株。”丁鹏如数家珍。而在果树尚未见到效益的时候,养羊、种药材已经让他在去年获得了3万多元的收入,而在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不到500元。
执着的丁鹏感叹自己遇到了“金盾”这样的坚强后盾,“这几年金盾出版社给我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在“无微不至”4个字上,丁鹏格外加重了语气。
几年后,丁鹏的荒山可望年收入百万元。诱人的前景,让他周围的很多人都对农业技术产生了兴趣。丁鹏那里,就成了人们聚会的地方。“大家都到我那里去找书,我要没有,他们就托我向‘金盾’邮购。”2001年,丁鹏被评为县“乡土拔尖人才”。2003年,他当选秦皇岛市劳动模范。
“丁鹏提出的好多求助问题,看似不是出版社编辑的份内工作,但却是农民兄弟普遍遇到的。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吗?”金盾出版社社长张延扬指着一套42本《良种引种》丛书说,“我们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便成了我们新选题的生长点。”到张社长这里,金盾出版社已经换了4任社长,但主动和农民贴心的做法却一直没有变。
有人说,每年超过2.2亿元的销售码洋,是金盾出版社服务“三农”获得的经济效益。而通过“三农”图书,让农民焕发出新的生活热情、让农村出现了新的生产气象、为农业拓展了新的发展视野,这笔账又怎是简单的统计数字所能体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