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消费者将反垄断的注意力聚焦到微软身上时,却形成了一个盲区,忽略了当下中国IT界一个更强大的垄断者,这就是英特尔公司。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美国和欧洲,CPU市场的垄断已引起广泛关注。在美国,针对英特尔的垄断诉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数字设备公司、英忒格瑞夫公司到超微公司,都陆续对英特尔提出过反垄断诉讼。欧盟也对英特尔的垄断展开多次调查。但在中国,由于缺乏《反垄断法》等有效的法规制约,英特尔大举扩张,造成了对我国IT产业链的伤害。
英特尔的垄断不仅仅体现在市场收入、利润和市场份额上,更主要的是在对整个产业的控制和影响方面。在中国CPU市场上,一方面是英特尔一家独大,占据了近85%的市场份额,形成比微软还厉害的超级垄断;另一方面是中国CPU厂商自主性竞争力量薄弱,表现为基础弱、壁垒弱、市场不规范和抵抗力低。
中国IT市场要形成有效竞争,必须依靠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舆论环境的建立。不可否认,多年来英特尔确实培养了国内CPU和电脑消费市场,对计算机产品在我国的普及功不可没,可以说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其推行了一些旨在误导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政府、媒体的商业策略,强行推行产品标准,使得市场上垄断性的不公平竞争愈演愈烈。
这种垄断在事实上对国内CPU市场和CPU产业造成了损害,与之竞争的CPU竞争对手受到打压,导致CPU价格居高不下,消费者被迫为价格偏高的CPU产品和功能买单。而且,目前在一些政府采购中以某一厂商的产品作为CPU的标准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可能危及国家的信息安全。
的确,我们的发展必须付出一些必要的代价。但是,有一些代价只需要打破垄断,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就完全可以避免。据悉,英特尔的正品盒装CPU很贵,比市面上的报价还要贵200元,有时候甚至到400元。市场上的CPU都是真货,其中大部分是从非法渠道流入的水货。这说明,在国际市场上这些CPU并不值这么多钱。
英特尔的垄断影响不仅仅存在于CPU领域。从这次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推出后的种种迹象来看,英特尔已经显露出对国家标准制定和推进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无论是中国芯的崛起、超微64位CPU的强势出击,还是无线局域网等各种国家标准的出台,几乎都与抗击英特尔的垄断有关。
我们不是反对英特尔,而是反对它不合理的垄断行为和危害。面对垄断,我们必须从立法与产业规范两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