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科技打造中国第一长隧

应用在线 本期头条
2004-02-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王鲁林 高峻本报记者 陆彩荣 我有话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秦岭不仅是神农尝百草、炎帝创天下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

在距离秦岭主峰1600米的大山深处,一座当代中国最雄伟的地下建筑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刚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秦岭特长铁路隧道。

给秦岭进行详细CT体检

1985年,为了尽快打通中国南北交通的第五条大动脉——西安安康铁路,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的技术人员走进了茫茫秦岭。在铁道部的大力支持下,铁一院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成立了专门的隧道攻关组和地质大队,集中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勘测、勘探和钻探仪器。GPS全球卫星定位仪、V5大地电磁测深仪都是我国在铁路建设中第一次使用,全站型速测仪也是第一次大面积用于铁路的勘测设计。

有了“利器”,再结合大面积的航测遥感和准确的地面调绘,以及多种勘探方法和深达600余米的地下钻探,工程技术人员准确探明了隧道可能经过的4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宏观地质情况,相当于给秦岭进行了一次详细的“CT体检”,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1995年1月18日,秦岭特长隧道先期开工的平行导洞开始采用钻爆法施工,3年后胜利贯通。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上有这样一段话:“经工程验证,秦岭隧道位置与设计方案合理,设计围岩类别与施工验证的吻合率达88%,变更设计造价仅占总造价的1.5%,这在我国长隧道修建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更大的惊喜是,精确的测量显示,长达18.456公里、长度居世界第六的秦岭特长隧道贯通后,其高程及水平方向的误差仅为2毫米和12毫米,堪称世界所有特长隧道中的“第一精度”。

中国铁路技术进步的标志性工程

“我国隧道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是写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中的结论性意见中的一句断语。

作为中国目前已建成的洞身最长、埋置最深、围岩特硬并首次设计采用全断面、大直径TBM施工、工程规模最大的隧道,秦岭隧道在勘察、设计、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它无愧于中国铁路技术进步的标志性工程。

从1994年开始,铁道部组织了全国23家设计、施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针对秦岭隧道修建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历时7年的联合攻关。在科研课题所涉及的6大类、共24个科研项目中,均获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的科技水平高、实用性强、应用前景广。在已通过铁道部评审、鉴定的16项重点项目中,有1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3项居国际领先水平。

铁一院在举世公认的地形、地质非常复杂的北秦岭中段,对越岭地区的复杂地质情况进行了准确测量和预报,选定了最优的越岭隧道位置和主导设计方案,开创了我国复杂艰险山区越岭隧道选择的成功范例。

秦岭隧道要穿越秦岭腹地,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最大埋深达1600米,其中超过1000米埋深的地段就有4公里;隧道穿过的硬岩和极硬岩地段约占全隧道的80%。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修建隧道,工程特别艰巨,技术难度极大,而秦岭隧道又是控制全线工期的关键工程,要求必须快速贯通。因此,秦岭隧道首次使用TBM大断面掘进机进行施工,这是我国铁路隧道历史性的突破。

设计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高山、草甸、飞瀑、清泉,奇峰、云海、巨石、积雪……秦岭以其令人惊叹的壮美和丰厚的水土,珍藏了包括国宝大熊猫在内的很多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

铁一院专家介绍,秦岭隧道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为了避免对秦岭自然保护区以及翠华山、水湫池等旅游景点造成不利影响,在铁路选线时都尽量绕避;秦岭隧道洞口位于陕西省规划建立的羚牛保护区内,羚牛属珍稀动物,目前只剩70多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选择的隧道洞口位置距羚牛分布区的垂直距离为1000~1200米,水平距离为6~8公里,使施工及运营期的噪声、振动等经过茂密林木的过滤后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由于隧道修建采用大型机械,施工中用水量很大,加上隧道自身的涌水,施工中排放的污水高峰时达到每小时400吨,很容易对周围水源,特别是作为西安市主要备用水源之一的石砭峪水库造成污染。为此,建设者增加了数百万元的投资,在洞口建起了两座污水处理厂,对施工废水进行严格的净化处理,待水质达标后再排放,保护了隧道两端水源和环境不受污染。这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

隧道修建过程中产生的200多万立方米弃碴,如果按常规做法分散堆弃,会污染环境、破坏秦岭景观,更会在雨季带来滑坡、泥石流等隐患。对此,建设者们设计时,在隧道北端,利用地形条件,合理选择了弃碴场地并进行填土造地,新增耕地130余亩;在隧道南端,则利用弃碴填筑了需要大量填土的营盘车站,最大幅度地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挖。这一系列巧妙的构思和一增一减之间,为缺田少地的山区百姓带来了莫大的实惠。

秦岭隧道开通三年来,已经为当地尤其是川渝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