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造中国科学突击队之响鼓重锤

前沿科学人
2004-02-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

2000年,为支持和鼓励原始性创新,促进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出了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目前,这一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展现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的风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和本报科技部决定从即日起,在《科技周刊》连续推出《前沿科学人》专栏,敬请关注。

评创新群体资格专家说了算

不久前发射成功的“神舟”五号以及刚刚颁发的国家科技奖再度把全球科技界的目光引向中国——中国科学家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向国际同行展现着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年来一次次的座谈会上,科学家们也心情沉重地屡屡道出另外一个实情:中国科技的原始性创新还是太少,基础研究总体上仍没有摆脱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佳洱院士也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我国科技工作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占领一批科技制高点。他说,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环境,推动产生一批原创性强的成果,发现和吸引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人才。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宗旨是资助国内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成长为我国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突击队。实施这项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0年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每个群体每年受资助额度达到120万元,在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考核的基础上,实行“3+3+3”的资助模式。这样,该项基金便成为目前最有力度的科学基金项目之一,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培养”类基金中最重要项目之一。

以较高的经费强度对科技人员群体进行持续稳定的支持,犹如科技界的一场春雨,受到科技人员的极大欢迎和热烈响应。然而,选定哪些群体作为支持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仍然坚持其多年来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的“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把评定创新研究群体的权利交到专家手上。例如2000年度评出的15个创新研究群体就是在有关科技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过同行评议、专家评审和专家无记名投票等多项民主程序才产生的。

支持创新群体催生新的机制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初衷,创新研究群体不仅可以受到该项基金的资助,而且要受到其所在单位和部门的配套支持,目的是对源头创新形成强大的支持合力。

如此强有力的资助当然需要对被资助对象进行严格考察和评审。过去,国家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往往是看准某一项目,可以根据技术路线和有关科研数据判断课题的可行性和潜在价值。即使是一般的人才基金,也可以通过了解某科研人员的科研计划和相关科研成果判断其科研实力。而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面对的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组成的科研群体,其目的是为科学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原有考察和判断受资助对象的办法显然就不适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着眼宏观,为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制定独特的实施方案。他们明确提出:创新研究群体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应当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群体;研究群体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应具有优势并在实践中表现出把握方向、凝练重大课题和取得重要成果的能力;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研究群体所在单位应有良好的支撑环境,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基金所资助的研究工作。在以上原则基础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小组,不需纠缠研究细节,而是侧重于对研究群体进行宏观层面的评审考核。在评审和考察等多项环节中,专家小组不采用传统的学术报告和工作汇报形式,而是与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分别谈话,在轻松的谈话中了解群体的研究工作特色、创新性贡献等等,进而全面把握该研究群体的实力和特点。

以“轻松的谈话”作为一项重要基金的评审和绩效考察的核心环节被广大科技人员称为“制度创新”。如今,这项机制创新因强烈的人性化色彩和良好的运行效果而受到科技界的广泛赞扬。

管理严细但决不束缚科学家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创新研究群体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启动的15个创新群体之一,由田中群、孙世刚等15位优秀年轻研究人员组成。该群体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9岁,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1995年以来,研究群体人员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各种科研项目共百余项,在SCI刊物上共发表论文500多篇。该研究群体的主要依托单位——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7年筹建以来,一直将队伍建设放在实验室工作的突出位置,逐渐培养了一支品学兼优的优秀青年群体。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求贤若渴,为了配合创新群体研究项目,他们通过互联网对国内外有志从事上述研究工作的年轻科研人员发出邀请,并在住房和薪水方面给出了很有吸引力的许诺。如何保护科学家的积极性,为他们构建宽松的科研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正是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所精心追求的。

为了使较高额度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充分发挥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当然需要严格细致地加以管理。但限制条文过多会造成科研人员畏手畏脚,管理程序过于复杂会给科研工作增加负担。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根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特点采取了更加简捷务实的管理程序,省略了许多不适合这一基金的传统考评方式。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为管好用好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进行专题调研,所到之处,没有空洞的汇报,各种细致的情况都在亲切的面谈中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决策依据。而判定“合格”并不需要每个成员罗列自己的科研数据,而是需要考核创新群体的团队精神、创新潜力、发展态势、合作研究进展以及群体在国际竞争力和队伍建设方面的进步。这样的考核项目对于长期扎实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并不需要过于繁琐的准备,对他们的正常科研工作也不会造成负担。而对考核小组的专家来说,只要精心地准备适当的问题,不需长时间的交流和问答便可了解对方的各项进展。

资助有力,管理得法,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科学家取得原始性创新的速度更快。自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资助创新研究群体53个,每年都有一些群体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而且其中的学术带头人已有10多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