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格改变网络传播

2004-03-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博格(Blog)即个人互联网发布方式,像电子论坛(BBS)一样简单易用,通常表现为一个经常更新的网络页面。1998年,德拉吉使用博格在全球第一个报道了克林顿绯闻;2001年“9·11”事件中上百个博格作者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2004年,有4位美国总统候选人利用各自的博格发出竞选的声音……

博格出现之前,

网络传播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优势主要来自浏览器。当网络传播在读者的浏览器中“一日千里”的时候,反观网络传播的采编制作端,却没有太多进步,没有美工和技术人员的配合,网站也无法得到更新。后来,网络媒体从BBS中得到启发,开发出了基于模板的发布系统。发布系统消除了网站对于美工的依赖,但网络编辑很快就陷入“复制/粘贴”的简单重复的劳动中,不堪其苦。

表达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网上社区的繁荣已经证明了越来越多人不仅仅想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他们也想参与到互联网中来。个人主页曾风靡一时,但不久之后便没落了。其原因有三:更新成本高,需要手工制作静态页,费时耗力;综合素质要求高,要会美工、懂服务器维护;无人访问,反馈机制差,很快成了“信息孤岛”。

网站发布系统是给个别编辑部用的,博格则是给成千上万的网友使用的,成千上万网友的更新量一定远远超出几十个编辑日夜不停的更新量。博格之于网络传播的意义在于,它以电子邮件、电子论坛一样的易用性将“复制/粘贴”工作划整为零。让更多的人去录入吧,摆脱“复制/粘贴”之苦的编辑从此可以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编辑选择上。

比起个人主页来,博格非常容易,像发电子邮件一样简单,不需要学习。博格采用集中托管方式,一套高质量的程序,一组高质量的带宽和服务器可以同时为成千上万人使用,很经济。博格克服了个人主页的缺点,必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上最主流的表达方式。

博格之于网络传播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形式上。今天,绝大多数网络媒体依然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电子论坛、新闻组、个人主页等方式产生的原创内容,一直未能成为网络媒体的主要内容。这些宝贵的互联网原创内容在互联网中产生,随即在互联网中消亡了。

信息与知识的产生和储存与互联网一样处于分散状态,传统媒体通过采编,将信息集中起来,提供给读者阅读,这在传统媒体或许行得通,但网络传播的本质是海量,传统的记者队伍对于网络传播海量的内容要求形同杯水车薪,网络媒体的原创必须另寻出路。

互联网的本质是分散、消解中心,它诞生的初衷是为了在核打击后完成残余网络间的通信。但媒体的特征不是分散,而是集中。博格要想在网络媒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必须解决电子论坛、个人主页、新闻组没有解决好的“分散和集中”之间的矛盾。

博格确实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博格有一种反馈追踪机制,一篇博格文章被越多的地方引用,得到的阅读反馈就会越多。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如果同时发布在博格上,无论在哪里被评论了,都可以通过反馈追踪机制返回原始的博格。作者能足不出户,在自己的博格上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整个网络世界所产生的反响。网络媒体的实践已经证明,反馈能激发更多的反馈,集中反馈的效果当然会激起一次又一次的热门讨论,就像悠扬的钟声,在互联网上延绵不绝地回荡。(作者系天极网副总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