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取得了58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巨大成就。但由于黄河水少沙多的特性,加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当干预,下游河道生命用水被严重挤占。专家们指出,新时期治水思路也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黄河未来水沙变化趋势、中常洪水调度控制运用方式、利用南水北调工程补充黄河生命水量、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方略与政策、蓄滞洪区的运用定位等6大问题展开讨论。
专家们指出,当前黄河下游河道亟需要研究的是两大问题,一是治本性问题,即如何改善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关系;二是治标性问题,即如何搞好黄河下游河道及滩区治理。当前,黄河下游的主要矛盾是水量的持续减少,过去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用水量很少,即使这样,水沙平衡仍然是很难维持,而现在经济社会用水大大增加,用水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外流域。因此,从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和生态用水已经超出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威胁到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
专家们认为,要采取综合措施尽可能地延长现行河道的使用寿命。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必须加大统一管理的力度,通过南水北调等措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黄河下游滩区的发展必须适应行洪的特点,要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生产方式要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变。对于滩区安全建设、移民搬迁、生产堤废留等问题要抓紧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