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去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4-03-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二○○三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作《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说

,过去的一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态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经济较快增长,效益大幅提高。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30元,按现行汇价计算,首次超过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增长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增长9.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全国财政收入2.17万亿元,增长14.7%。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52亿元,增长42.7%,提高22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优质农产品面积增加,大宗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林水利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国债投资对促进结构调整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一批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挥效益。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发电量达1.9万亿千瓦小时,增长15.5%。一些新兴服务业大幅增长,电话用户达到5.32亿户,新增1.12亿户。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增强。非国有经济投资活跃,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22.9%,比上年加快6.1个百分点。

——西部大开发迈出新步伐,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实施。退耕还林33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77万公顷,治理严重退化草原666万公顷。青藏铁路累计完成新线铺轨317公里。西气东输东段全部完工,实现向华东地区供气。西电东送新增送电能力超过800万千瓦。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启动。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得到加强。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全国普通高校招生382.2万人,比上年增加61.7万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安排国债资金约60亿元,用于防治非典医疗基础设施、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6.0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得到加强。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8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增长37.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

——就业岗位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新增城镇就业8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均超过预期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实际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继续扩大,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稳步推进。

马凯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困难,粮食减产较多。二是就业矛盾突出。三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相差悬殊,城乡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加剧,消耗高、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状况比较严重,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仍不协调。六是市场经济秩序仍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急需加强,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以上问题,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2004年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先行试点。搞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改进企业债券管理。

——组织实施投资体制改革。抓紧制定和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政府投资的项目,要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积极推进代建制,建立投资责任追究制。加强和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遏制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建立和完善投资监管体系。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行峰谷、丰枯等分时电价制度。改革民航运价形成机制。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管理。大力推进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制度改革。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妥善把握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健全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的制度。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完善棉花流通体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总结辽宁试点经验,将成熟的做法推广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继续试点。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开展涉农价格和收费、教育收费、电力价格等专项检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巩固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和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继续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深化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九项主要任务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说,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九项工作。

(一)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二)积极调整国债投资方向,发挥好国债投资对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和力度。国债投资的重点,将由前几年主要用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集中用于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国债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国债项目稽察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质量。

(三)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缓解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

(四)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扩大居民消费和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落实已经确定的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各项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居民消费,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五)促进财政增收节支,保持金融稳健运行。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

(六)统筹协调地区经济,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和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七)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继续实行扩大开放和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

(八)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

(九)继续加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完善经常性、制度化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

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谈到了2004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率7%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马凯说,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