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辰殒落了。然而,他以其人格与智慧所凝成的光华灼灼四射,永不泯灭,并为后来者铺设道路、指引方向、激扬精神、泽惠灵智——这就是人民作家马烽。
作为一个作家特别是作为一个从战斗中、从生活中、从实践中、从群众中依靠自己的不懈探索和辛勤劳动而成长起来的人民作家,马烽
基于此,马烽对创作,总是严肃认真的,总是充满一种崇高的责任心和神圣感。他从不奢谈什么“表现自我”,也从不徒然地单纯地刻意地追慕形式和技巧。他所关注和表现的,永远都是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革、生活的真淳和人民的期.冀。他在创作中,总是坚持一切从生活出发,不仅题材、主题、情节、人物来自生活,就连形式、技巧和语言也是来自生活,至少也是从生活中和群众中得到滋养和自己独特的风格、韵味和特点。马烽非常崇敬和佩服赵树理,特别是对赵树理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赞赏有加。他多次对我讲过,老赵写人物真是绝了,三言两语就能不露声色地把人物写活。不消说,在许多方面马烽都是向赵树理学习的。但这种学习决不是摹仿,而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创造。其结果,使马烽的小说与赵树理的小说除了同写农村题材、同样熟悉农村生活和故事性强、乡土味浓之外,其他并无趋同之处。马烽作品的清新、刚健、质朴、诙谐就是与赵树理作品的特点分呈二致的。同样,马烽与西戎、孙谦、胡正、束为等作家的创作特点,也都是同中见异、各呈殊貌的。
马烽的作品虽然不无“土”味儿,但他自己却并非就是“土”作家。尽管曾经发生过被县宾馆的招待员以“同志,本宾馆不接待农民”为由而拒绝马烽入住的滑稽事。确实,马烽的生活、衣着、气质等,都像他的性格和为人一样敦厚、质朴、本色,没有任何浮华和修饬,但在文化涵蕴与知识结构上,他却一点儿也不“土”。他重视深入生活,热衷于同群众共事,同农民交朋友,他也同样重视学习,重视读书,重视尽可能多地了解新理论,接受新思想,感觉新浪潮。在同马烽的长期交往中,几乎文学上的所有热点问题和时髦理论他都谈到过,并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问题和理论的看法。比如,他不赞成小说不写人物,不写情节,只写意识的流动。他说:“小说没有人,也没有事,就感动不了人,感动不了人的小说就很难说是好小说。”他认为典型化的原则和手法是不能抛弃的。他说所谓典型化,就是对生活的选择和剪裁。不这样做,写出来的东西还能叫做小说吗?他坚定地信守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原则、塑造典型形象的原则、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和民族化的原则。他说,随着新思潮的涌来,不管有多少新方法和新“主义”,这几个原则都是不动摇的,它们不能取消,不能替代,只能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