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报考艺术院校热能持续多久

2004-03-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缘起

近年来随着赵薇、章子怡等一颗颗明星的升起,培养这些人才的艺术院校也身价倍增。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今年招生人数创历年之最,6000多人次的考生竞争50个入选名额,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一。其他艺术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

报名人数也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相对于其他高校,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艺术院校何以持续高温?社会该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一现象?就这个话题,我们请培养过许多优秀演员的教授、在许多影视剧中扮演过角色的青年演员和考生家长共同进行探讨。

急功近利导致报考艺术院校热

张仁里: 搞艺术对年轻人来说的确诱惑很大。现在社会上对所谓的“明星”、“大腕”盲目崇拜,让不少演员身价高涨,一部片子百万酬金不说,有时一个广告就超过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一生所得。在一般人眼里,演艺圈风险不大,不用像运动员那么辛苦,也不用像工程师那么枯燥,更不像当个教师、工人那么默默无闻,相对于别的职业,搞艺术,尤其是当演员对文化要求不算高,懂点儿吹拉弹唱就能活得风风光光,就能名利双收,这怎么能不让年轻的考生动心呢?浮躁的心态必定造成急功近利的思想。

朱媛媛: 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一个个的造星神话,让不少年轻人晕头转向。今天菜市场发现了一个“孙燕姿”,明天又爆炒出一个乡下来的“张曼玉”,再加上娱乐新闻不断地给演员们人工制作各种花边儿新闻,让整个演艺圈显得热热闹闹,色彩斑澜。作为一个有点知名度的演员,如果你不演戏,也肯定闲不下来,各式各样的见面会、娱乐节目、写真拍摄、大的节庆活动哪一样都不会少,在旁人看来当然是风光无限。我觉得整个社会氛围加上一些媒体的误导也让学艺术越来越热。

爱华: 作为家长实际上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知道考艺术院校,做艺术工作的概率非常低,也知道演艺圈不一定是孩子最适合的选择,但还是愿意尝试一下。现在的孩子不比过去,他们都是从小就接触艺术,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比如会弹琴、会跳舞、会唱歌、会画画等等,他们个个聪明能干,竞争是在更高、更难的境界,这让家长压力也很大。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尽快发展起来,出人头地,也是家长想得最多的。许多家长觉得演艺圈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机会多,收入也高,尤其是文化课分数低于普通专业,又是提前招生,所以,不少家长愿意让孩子试试。

明星的产生是偶然还是必然

爱华:媒体给予孩子们的信息大都是演艺圈里一夜成名、一步登天的故事。为了追求市场效应,现在除了正规艺术院校之外,还有很多民办艺术院校。比如许多明星学校,直接打出明星牌。因为这些明星很多就是孩子们的偶像,所以对孩子吸引力特别大。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条某民办演艺学院期末考试的新闻,因为我的孩子也报考了那个学院,所以特别关注。然而,看完以后,我非常担心,一次汇报考试因为成龙等香港演员的参加简直就变成了影迷会、歌迷会,不少追星族甚至有不少媒体记者在现场尖叫,争相签名、合影留念。可是对于孩子的表演情况分析却基本上没有。这样培养演员,他们能学到真东西吗?我们现行的艺术教育是培养明星还是流星?

张仁里:现在民营的演艺学院确实多,表演类的更多。而且招生情况还不错。至于教学质量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明摆的事实。这样的学校得找到国家级艺术院校的老师或者是有影响力的明星兼职,这儿抓一个老师,那儿抓一个明星,不太可能有长远的计划和对孩子们全面的了解。给孩子的承诺就是让他们尽快在戏里露脸。我觉得如果几年下来都是一些追星逐月的教学,都是让孩子们整天做明星梦,那是很悲哀的事情。我带过一些专科学生,让他们努力学习,他们却对我说:老师您别老让我们做练习、交片断,你那套理论是过去时了。现在就讲机会,认识一个能让你上大戏的权威人士比埋头苦学不知道要强多少倍,艺术圈讲的就是偶然性。这样的谈话让我很尴尬。

朱媛媛:我是演员,我知道机遇的重要,一个好的角色可能一生都难以碰到。可是机遇从来都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比如说,角色来了,你因为缺乏生活体验难以驾驭,这是多可惜的事。什么都能应付,这靠什么,就要靠平时的积累。我记得让我演宋庆龄时就有很多人反对,我用我的表现打消了他们的疑问,我的信心来自于查阅大量资料,反复研究人物心理,当然更多的是在学院时一个小练习、一个小练习积攒的经验。除了这些,想当一个好演员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还不仅是指冬天穿单衣,夏天穿棉袄那样的跨季节拍摄。想当个好演员有时还要面对危险。我忘不了有一次拍摄一部反映长征的戏,我演一个牺牲的小女兵,真的被沉入沼泽地,为了真实,有时得拍几次。我记得自己当时本来就在发烧,在冰冷的淤泥中憋得更是喘不上气,那时候真不想当演员了。

张仁里:明星的产生有点就像抽奖。靠一部戏,一首歌出来的机会微乎其微。好的演员不是一个角色有光彩,而是所有的角色都有光彩。我教过不少明星,比如姜文、吕丽萍、巩俐等,他们在戏剧学院读书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气,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刻苦、用功的学生。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很少有休息,周六、周日都要上街做观察生活练习。四年的学习让他们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这让他们日后受益无穷。现在姜文不但是个好演员还是个好导演,吕丽萍不但是个好演员还是个好教师,巩俐的知名度也不是光靠《红高粱》打上去的,作为演员她早已完成了本色到实力的转化。

艺术院校热还能持续多久

张仁里:我觉得艺术院校热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市场有需求才会有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地报考艺术院校。而艺术学院所学的东西毕竟范围小,将来择业的道路也狭窄。很多人自然而然得面对生存现实。另外,随着学艺术的人不断增加,出类拔萃的人才也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出色。水涨船高,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也会相对提高,艺术院校的门坎也就越来越高了。现在艺术院校文化课的分数一年比一年高,这就是一个信号,对于不少有点先天优势的孩子来说,考艺术院校是一条捷径,将来可就不一定了。只有真正热爱艺术,想为之献身,能够为它吃苦又富有才华的孩子才能选择艺术院校。大浪淘沙,许多条件不成熟的人会知难而退。

爱华:其实现在有一些文艺类的专业已经对文化修养、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了。比如这几年特别被看好的主持人专业。当一个主持人得有现场应变能力,面对知识渊博的嘉宾能够和人家有唱有和,有的还得要求流利的外语会话,这可不是靠脸蛋漂亮就行了。我觉得将来对影视剧演员的要求也得如此,现在不就有了音乐剧班吗?音乐剧演员也要求唱歌、跳舞、演戏全能。不过,大家水平都高了,会不会又形成新一轮的艺术院校热呢?

朱媛媛:解放前很多戏曲演员都不识字,靠的是言传身教,现在不一样了,有专门的戏曲学院,还有专门学习戏曲的研究生班,不少知名演员都进了研究生班。中央戏剧学院也开辟了研究生班,给已经走上社会的艺术人才提供充电提高的机会。但这时候的考生,少了很多盲目,却增添了一些理性,他们是为了充电,而不是急功近利。

张仁里:社会的发展会让考生面临更多的选择,更广泛的出路。所以,艺术院校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自然而然地会减少热度。更多的孩子将来会把艺术学习当成爱好而不是职业,就像现在很多孩子都会弹钢琴却不会用它作为立命之本一样。

朱媛媛:我同意张老师的看法。我也希望对艺术热来点冷思考,多引导,多关注。让艺术人才真正破土而出。

特邀嘉宾:

中央戏剧学院张仁里教授

青年演员朱媛媛

考生家长爱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