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真假难辨:杭州民间收藏品市场扫描

2004-03-1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杭州收藏品市场的兴起

杭州的收藏品市场较分散,有吴山夜市、杭州收藏品市场、杭州花鸟市场等。初春的

一个星期六,记者来到杭州收藏品市场。市场共有三层楼,经营面积2000多平方米。室外的临时摊位有5000平方米,是逢双休日增加的。记者来到一个摊位前,摊主马上热情地招呼,并拿出一个玉龙:“这是好东西,我花大价钱买来的,要不要?”此时一姓范的老人过来看了看,摇摇头笑着走开了。记者跟了上去问他。他说:“假货!现在真货实在太少了。”“收藏品市场刚兴盛时,市场上可都是真货。”从事收藏多年并开有古玩店的李建平对记者说。据他介绍,解放前杭州的古玩市场就很兴旺,解放初消失。“文革”是收藏业的大浩劫,民间收藏的古玩在破四旧中被毁,古玩几乎成为“资产阶级生活罪恶”的证据,人们避之尤恐不及,纷纷将祖传的或收藏的古玩丢弃或毁掉。上世纪80年代杭州的中东河整治,2003年西湖疏浚,都曾挖出大量古玩,那都是当年人们偷偷丢进去的。杭州的吴山夜市在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很有影响。李建平说,吴山夜市是杭州第一个收藏品市场,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吴山路因地处高档宾馆区,经营古玩的地摊就最先在此出现,并迅速形成气候。杭州的古玩中以良渚的玉器以及瓷器等为主。吴山夜市初始时,一件良渚玉器仅需几十元,后来很快卖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因为当时的古玩大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品,外国人在此淘宝,发了大财。

“刨地皮”和“吃药”

“市场兴盛后,货源很快成了问题。一支专业古玩收购队伍很快形成,他们穿街走巷,进村入户,进行地毯式的收购。业内人称他们为‘刨地皮’者。”李建平说。开头,“刨地皮”者常用欺骗手段,用最低廉的价格,从不了解文物价值的农民或市民手中骗取古玩。李建平给我们讲了一个在杭州收藏品界流传的真实故事:某“刨地皮”者在慈溪一农家,发现一个孤老太太喂鸡的盘子很特别,老太太说从她嫁到这户人家就用这个盘子喂鸡。显然,这是个古玩。为了将这个盘子骗到手,此君在市场上买了10多个瓷碗跟老太太换,老太太还连连道谢,感激这个城里人太客气:“这东西有啥用?你要拿去就好了。”这“没啥用”的东西经鉴定是战国时期用犀牛角做的,属国家一级文物。那时的吴山夜市是很容易淘到宝的。一位收藏玉器的买主在地摊上发现一块玉,很是喜欢,卖主是个农民,开价仅200元。买主知道遇到个外行,他抑制住心头的狂喜,却故意和卖主砍价,最后以50元成交。实际上这是一块古玉,价值二三十万元。古玩不可再生,长期的“刨地皮”,真品越来越少,赝品很快出现。赝品的出现对收购者和收藏者提出了专业要求——专业眼光。“刨地皮”者虽有一定的专业眼光,但并不真懂,他们收购了古玩后卖给开店的古董商,一般来说,开店的古董商专业眼光要比“刨地皮”的要高出一个层次。但古董商上当受骗也不乏其例,业界把受骗称做“吃药”。记者在杭州收藏品市场遇到的老范就曾“吃过药”。一次,一表面憨厚的农民神秘地拿出一件用布包着的铜镜,说是挖黄沙时挖到一座古墓得到的。这是一面汉代的车马铜镜,图案中车、马、人物清晰,直径约20厘米,已呈皮蛋青,镜的四周均有铜锈的原始包浆,这位农民说,乡里有通知,出土文物要充公的,与其充公,不如低价卖掉,他愿以2000元的价格出售,并摸出自己的身份证给范看。范见这个农民如此真诚,就信了,最后以1000元购得。战国铜镜起码可卖几万甚至几十万,这可捡了大便宜呢。谁知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个仿古工艺品。杭州曾发生过一个诉讼,原告是一个古玩爱好者,经常在市场购买古玩,于是骗子就盯上他了,用赝品向他兜售,他买了几件,还以为捡了便宜。此后,那骗子与人合伙,共同编造了一个个故事,先后从这位收藏者手里骗走60多万元。终于有一天,这位“吃药”吃多了的收藏者请来专家为他的古玩鉴定,专家说他购买来的藏品全是假的,他这才如梦初醒,马上报警,公安机关抓获了骗子,最后此事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走进民间收藏

收藏品市场上赝品充斥,受骗的越来越多,引发的纠纷急剧上升。如何引导收藏业健康发展?去年11月,浙江博物馆组织开展了专家学者“走进民间收藏、义务为民‘鉴宝’”活动,开始梳理民间收藏品市场。

参加巡回“鉴宝”的省文博系统老专家和博物馆在职专业人员发现,许多收藏者在购买古玩时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在杭州的“鉴宝”活动中,一位老人曾一次次拿来藏品请专家鉴定,可一次次鉴定的结果均令他非常失望——他的藏品都是赝品。他直摇头:“再鉴定下去,我这个人也要变成假的了!”有一对姐妹都是收藏爱好者,她们挑选出自认为最好的几件藏品请专家鉴定,结果全是假的。她们对专家说,她们是对照收藏书籍购买古董的,或请教当地土专家,看着差不多就买了。一古董爱好者倾其所有,购买了大量的古董,家里摆满了藏品。可经专家鉴定,他满屋的藏品都是“新加坡”(新、假、破),为了购买古董,他已一贫如洗,连房子都卖了,得知自己的藏品都是假货,他几乎痛不欲生。

当然,在民间收藏队伍中,拥有真品的也不少,特别是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介入收藏行业,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文物鉴赏的浓厚兴趣,他们或以收藏为怡情养性之道,在文物收藏过程中感受“游历上下五千年”的乐趣;或通过收藏进行投资,从海内外高价收购文物,因为有专家把关,很少受骗。慈溪中国金轮集团金轮艺术馆里陈列着该集团老总陆汉振耗费几亿元从国内外收购的铜器、瓷器、玉器、家具等珍品,许多藏品就是在一些大博物馆也属罕见的珍品,原浙江博物馆馆长汪济英看后感叹“大开眼界”。1月11日,浙江博物馆举行“浙江民间收藏珍品大展”,该馆腾出整整4个展厅向观众展示“鉴宝”过程中发现的民间文物珍品,向观众开放。展品中有晚商的兽面纹铜鼎、东汉重列神人车马画像镜、元代王渊喜鹊鹌鹑图轴等。这些珍品不少是收藏家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高的价格从国外买回来的。

“知识就是金钱”,这在收藏品市场体现得非常充分。有眼光就能赚钱,没眼光你就“吃药”吧。有鉴于此,原浙江博物馆馆长汪济英对初涉收藏的爱好者提出“三看一问”的忠告。一是看书,在自己收藏的侧重方面下功夫,如喜收书画,可了解各朝各代书画的时代特征、画家个人风格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学知识;若是想收藏陶瓷器,应知道各个窑口及产品的特点和时代、区域特征。二是看博物馆,博物馆中的藏品是经过鉴定的,看这些藏品可知道各类陶瓷器的大体特点,做到对真品心中有数。三是看古玩市场,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懂得真品和赝品之间的区别。一问是问专家,初涉收藏,可请教一些专家,专家的建议可以对收藏爱好者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减少收藏的盲目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