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大•做强•做优

2004-03-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阳泉郊区荫营中学

2002年11月,阳泉郊区接受山西省“满足学前三年教育县(区)”验收。幼儿园里,精巧的自制教玩具、丰富的教育活动让

验收组的专家们留连忘返,整整三天,每天都要到很晚才往住地赶。专家们说:“阳泉郊区农村的办园水平,一点不比城市差。”

同年,阳泉郊区的“两基”工作也给前来复查的省督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路清晰,工作扎实,发展很快,特色鲜明,水平很高。无愧为全省‘两基’工作的一面旗帜。”

2003年初,在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先后四次提到阳泉郊区,对阳泉郊区由政府主抓,大投入搞课改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3年6月下旬,山西省高考成绩正式发布,一组统计数字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

全省文理科总分前20名考生,阳泉郊区直属高中——荫营中学占9名;

全省文理科8个单科状元,荫营中学占2名;

全省122名考生考入清华、北大,荫营中学占8人;

……

这是山西省恢复高考以来从未有过的成绩 一时间,荫营中学的名字响遍三晋大地。

山西省的名校长们开始搜索着荫营中学的坐标——

满园春色关不住

自娘子关西行百里有城,曰阳泉,城北20里有古镇,曰荫营,相传为当年韩信屯兵之所,现为阳泉郊区政府所在地。荫营中学位于荫营镇下荫营村,占地30余亩,学生不足2000人,一所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村普通高中。上世纪90年代初,荫营中学高考专科以上达线人数尚不足20人,十年后,这一数字翻了二十倍。已经连续7年为清华、北大等名牌学校输送学生。十年间,荫营中学完成了由薄弱校到三晋名校的跨越。这种跨越,实际上是阳泉郊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走进阳泉郊区,走进阳泉郊区教育,你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在阳泉郊区教育园地里到处是似锦繁花,到处是累累硕果。

走进阳泉郊区教育局的荣誉室,你会看到满目的奖匾、锦旗:

1994年,被原国家教委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区”称号;

1996年,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幼儿教育先进区”称号;

1997年,被原国家教委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县”称号;

1998年,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劳动技术 劳动 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99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先进区”称号;

2003年,再次被教育部授予“幼儿教育先进区”称号。

……

从1994年到2003年十年间,阳泉郊区共17次受到省政府、省教育厅以上表彰,几乎涵盖了郊区教育工作的每一个方面。

翻开郊区教育年鉴,你会发现这样一组数字:

2002年,全区4—6周岁幼儿入园率98.4%;全区121所幼儿园,有80所达山西省分类办园标准,其中13所达一类园标准,20所达二类园标准;47所达三类园标准;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2.8%,31%的幼儿教师取得大专以上学历。

2002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及15周岁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为:99.6%、98.7%、99.5%;全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8%,29.7%小学教师达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3%,18.8%初中教师达本科以上学历。

2002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70%,全区普通高中在校生3645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3.7%,有11%高中教师取得研究生毕(结)业证。

2002年,全区职业学校完成招生计划118%,招生693人,在校生达1556人,职业学校对口升学96人,列阳泉市之首,全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

2002年,全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8%,扫法盲、扫科盲、扫计算机盲3780人次,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4万人次,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9860人,培养科技示范户1036个。

……

走进阳泉郊区的校园,你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北杨家庄小学: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名字:新苗班、阳光中队、雄鹰中队、春蕾中队……每个名字都有特定的内涵,每班都有一个切合班级实际的奋斗目标,每班都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校长贾春花说:要打造班级性格,积淀学校文化。

坪上村幼儿园:消毒柜、钢琴、视频展示台走进教室,卫生室、盥洗室、寝室、活动室和教室实现了互通,小苗圃爬上窗台,小动物园住进园内,农村的孩子在体验大自然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都市化的教育。

三泉中学: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佩戴着不同的特长生标志,每一个学生都显得那么自信。该校王校长说:这是为了让学生能清醒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学会尊重他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合作精神。

郊区职业高中:瞄准市场设专业,围绕就业抓教学,一年打基础,二年抓渗透,三年搞分流。学生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已成为一个品牌在天津、北京等人才市场打响。

荫营中学:精设文化快餐,创建美加净教室、美加净宿舍,实行班干部换届竞选,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公约”,……到处都体现着育人为本的文化气息。

……

阳泉市教育局一位退下来的老领导这样说:“郊区教育发展的特点是全面、快速、超前,各类教育相互协调,整体水平很高。”

阳泉市教育局副局长肖有世说:“郊区教育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阳泉市郊区教育局局长王胜说:“我们有三件法宝,一是领导重视,二是团队精神,三是遵循规律。”

给教育当好“后勤部长”

2003年7月22日,阳泉郊区崇文广场,荫营中学改扩建工程开工奠基仪式举行。区四套班子的领导来了,退下来的老同志来了,在郊区工作过的老领导来了,十村八乡的群众来了……“奉献爱心,扩建荫中,振兴教育,惠及子孙”成为当天唯一的主题。“同心协力,扩建荫营中学,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区委书记荆东生介绍完荫营中学发展蓝图后,广场上人头攒动,一片沸腾。

区委书记荆东生、区长王湜洲带领四套班子首先捐款。

小学生捐出了零花钱,老党员拿出了养老金,企业家签出了几十万的支票,残疾人捧出零钞票……

重庆永川远征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黄泽国被这场面感动了,从密码箱里倒出了30万元现金。

老百姓说:“为子孙后代,花这钱咱不含糊。”“这是大好事,不管钱多钱少,咱总得尽一点心意。”

全区人民浓浓的重教情被凝聚了起来:当场捐资430万元。一个月后,捐资总额达到了1400万元。

区领导表示:“区政府不仅要给教育当了后勤部长,为教育服好务,而且要努力当好四种角色,一是投资人,落实好基础教育投资主体的职责。二是介绍人,为企业与学校牵线,促进学校后勤社会化。三是担保人,为学校提供担保,向银行争取贷款用于学校发展。四是主持人,调动并集中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办学热情。”

十年来,郊区教育经费始终保持了三个增长。

近三年,全区共投资2886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近三年,经区政府牵线,区建设公司出资600万元,为荫营中学兴建一幢学生公寓楼,解决了1200名学生住宿问题,使荫营中学后勤实现了社会化。

近三年,由区政府担保,银行向荫营中学、玉泉中学、古城中学三所高中的教学综合楼、学生餐厅等工程建设发放贷款700多万元,保证了工程如期完成。

近三年,全区共投入552万元,使1130台电脑走进教室,12个多媒体电化教室在学校安家,17个学校建成校园网。

……

2003年7月初,非典警报刚刚解除,王湜洲便和副区长王光荣匆匆来到区教育局长王胜的办公室。

几个月前到学校调研的情形让王湜洲记忆犹新:两所小学,隔着一堵墙,规模都不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却合并不了,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质量。五年撤并学校40所,但仍有不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王区长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

“加大撤并力度,将中小学做大、做强、做优,让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实惠。”王湜洲说。

各路人马雷厉风行。到9月1日学校开学,全区又有18所小学光荣“下岗”。

9月2日,王湜洲便带着教育局长直奔学校。

在下千亩坪学校,王湜洲问刚刚从西古村并过来的小学生:“走这么远来上学,愿不愿意 ”“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为什么呀?”这次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了:“这里小朋友多。”“这里的教师好。”“这里能学电脑。”“还可以学英语。”……王区长笑了,对身旁的镇、村领导说,“撤点并校好不好,孩子们最有发言权。”

在坡头寄宿制小学,当听说附近山村的家长都争着要将孩子送来这里上学时,王区长高兴地说,这就是群众的需求,这就是规模的效益,这就是优质教育的魅力。

……

郊区的办学条件一年一个新变化,五年一个大台阶,由“两基”达标时的“一无两有三配套”、升级为“四化六有八配套”,现在正朝着“三室一库一网络”的现代化标准迈进。

“过不了两年,全区所有学校都会达到‘三室一库一网络’。”王胜充满信心,发展的目光锁定了更高的台阶。“今后五年,要在全区开始创建园林化学校,建设科技校园、人文校园、绿化校园、生态校园。使现代科学、传统文化和大自然在校园实现和谐统一。”

“每年都要实实在在为教育办几件实事。”2003年9月9日,郊区教育工作会上,区长王湜洲郑重表示:“2004年,全区学校全部消灭火炉。到2008年,全区学校全部实行园林化。”

咬定“人本”不放松

2001年,郊区撤乡并镇,机构改革,干部要年轻化,按照政策,为教育劳累了大半辈子的阳泉郊区原教委主任梁瑾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谁接教育帅印,一时众说纷纭。

在别人眼里,管着4万多学生,3000多名教师和全区三分之二财政支出的教育局长,怎么着也算“大权在握”。根据别的县区的经验,有人猜测,十有八九会有乡镇的一把手。

“教育的家,还得由教育行家来当”,区委、区政府态度非常坚决。于是,荫营中学校长王胜,被推上了郊区教育舵手的位置。

“教育局长选好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山西省教育厅一位处长说:“阳泉郊区能够十几年坚持这一原则不动摇,的确难能可贵。”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要让校长的思想“活”起来,首先要让校长的位子动起来。2002年8月,65名年轻人闯过“笔试、演讲、答辩、民主议评”四关,走上校长领导岗位,郊区校长队伍一下子变得年轻了,平均年龄39岁。王胜说:“我们完成了郊区教育历史上最具震撼力的一次新陈代谢。”

校长实行任期责任制,任期内一年一测评:教师评、班子评、上级评,拥护率不达50%,下课;三年任期满考核:政绩平庸,下课。

压力有了,动力也就有了,郊区的校长们成了最活跃的“学生”,最钻研的“老师”,成为教师学习的模范。

高中要扩招,小学要开设英语,中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一面是教师总量满编,一面是专业对口教师短缺,王湜洲拍板;财政再紧也要保教育,编制再紧也要保教师。于是,每年年初,由分管教育副区长都要亲自出马,率领教育局、人事局、纪检委以及有关学校的负责人,跑遍省内大专院校,为郊区的教育遴选紧缺人才。近三年,共有113名大学生扎根于郊区教育这片热土。

“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新增教师实行招聘,超编乡镇教师到缺编乡镇进行轮换支教。”从1998年开始,郊区教师便再也不能混吃大锅饭了,11名教师被解聘,激活了整个教师队伍,154名教师再赴偏远山区支教,盘活了全区的教师资源。

2001年,郊区出台了“三评一量化”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教师好不好,让学生发言;2002年3月,郊区推出“教育服务承诺制”,全区教师同在一天,面对学生、家长代表和社会人士代表庄严宣誓,做出服务承诺。郊区教师被拉下神坛,第一次以平等的姿态,肩负起神圣的职责。

管理好教师的根本是要培养好教师。

以区进修校、区教研室为主体,以教育思想、教学技能和学科基本功为主训内容,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在阳泉市郊区,校本培训、样本教研都已体现在一些形式活泼,内容鲜活的活动中。

——导师制:新教师一入校,必须拜一位重量级的“好”教师为师,一位重量级的“好”教师可以带1—3名年轻教师。师徒关系一经确立,一跟三年,三年中,师徒同室办公,相互听课、评课,相互切磋……每一阶段,师傅必须根据徒弟实际确定一个突破方向。几年下来,新教师逐渐成熟了,“好”教师也更好了。

——课堂教学达级过关:5年以下教龄教师每年都要参加课堂教学达标过关考核,连过五年。五年后,每堂课都要成为“优质课”。

——教师人人讲公开课,骨干教师讲优质课,教学能手讲示范课。

——青年教师沙龙。

——教师创新论坛。

……

近三年来,郊区共外流骨干教师43人,而这一时期,郊区自己培养出国家级骨干教师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2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50名。

每年都有骨干教师外流,但每年都有更多的骨干教师涌现。郊区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增强造血功能,不断造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荒”。

1998年,时任阳泉郊区副区长的张玉斌刚刚分管教育,就听说有一所省城的名校欲以高薪厚酬挖走荫营中学的骨干教师杨芝萍。“待遇我们肯定比不上人家,要更多以事业留人,以情感留人。”听说杨芝萍一家仍和公公婆婆挤在一套小房子里,张玉斌马上把自己刚分到的100平方米的新房子让给了杨老师,这一让,为荫营中学让出了一位十六大代表、山西省特级劳模、山西省十大女杰。

“让教师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郊区的管理者们用实事诠释着自己的责任。

建区20年,从未拖欠教师工资,即使在最困难的1998年、2000年三年。

1997年教师节,郊区40万元重奖教育有功人员,当一万多元的电脑被披红挂绿的教育功臣们抱回家时,整个阳泉市都轰动了。2000年,郊区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财政已连续两年出现2000万元的赤字,但依然拿出15万元来奖励优秀教师。郊区的决策者们说:“这笔钱不能省”。2003年教师节,郊区重奖教师再出新招:设立名师津贴,重奖教育名师。杨芝萍和其他37名教师被命名为首批郊区教育名师,从这一天起,教育名师们每月便可领取到60元—100元政府名师津贴。这一次重奖,政府投入再次达到40万元。三年一次重奖,已成为郊区尊师重教的一项铁的制度。

定期组织教职工体育比赛、每年为教职工检查一次身体、成立教师爱心互助会,对患重大病的教师进行扶助、在新建住宅小区优先优惠教师购房……一件又一件的实事,赢得教师们一片拥护。

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两基”达标了,今后怎么办 1995年新年刚过,以白晋化为“班长”的原郊区教委一班人又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新事物——“素质教育”,四个月后,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试行意见》出台,郊区的教育者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1997年,郊区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决定》,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锁定在“创建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校长、教师,培育全面加特长学生”上。

以普通中小学为主体,以幼儿园和职业学校为两翼,以各类成人教育机构为补充。郊区的素质教育行动从一开始就定位在“整体、全面、系列、全方位”上。

1998年,被郊区确定为“学生减负年”。“取消小学升学考试制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取消小学百分考核制度,实行等级加评语加特长评价;取消班干部“终身制’,实行班干部定期轮换。不准办补习班、重点班;不准节假日补课;不准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准乱订‘两书’目录以外的学习资料;不准超量布置家庭作业;不准违犯国家课程课时计划;不准举办名目繁多的学科竞赛;不准歧视、体罚学生;不准单纯以考试成绩排队和进行奖惩;不准招收择校生”。

“四取消十不准”让郊区人用教育督导的卡尺实实在在卡了五年,为郊区的校园卡出一片绚烂春色。“四取消十不准”的制订者,原郊区教委主任梁瑾说:“童年本来是快乐的,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享受,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宽松的发展平台。”

负减下来了,如何提高教育质量,郊区人在教育模式上做起了文章。下汩罗,上北京,赴上海,走山东,比较、借鉴,郊区人嫁接出了自己的小班化教育、分层教学……

“关注每一个学生”,“零距离”,“亲和力”,“师生互动”,成为这一时期郊区教育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1998年,郊区被列为山西省素质教育实验联系区,承担了山西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课题——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德、智、体、美、劳五线推进,学科课、活动课两课并行,作息时间表、课程表、校历表三表规范”,郊区构建起了一个“523”推进素质教育模式。

艺术教育月,田径运动会,读书演讲赛,中学生辩论赛……为郊区的学生们支撑起一个宽广的发展空间。

2002年3月,郊区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山西省省级实验区。郊区再一次抓住了快速发展的良机。“课改是重中之重,是政府行为。”区长王湜洲亲自任课改实验领导组组长。区政府拿出30万元用于课改实验教师的培训,请了20多名专家,举行了20余场讲座,332人赴省城参加培训,2500人参加通过培训,教师们牺牲了休息日参加学习,乡村投入了300多万元用于教学设备配备,新闻媒体开辟了专栏为课改鼓与呼。郊区的课改从一开始就成为大投入、大参与、大声势、大运动的大工程。

“转变学习方式、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改革评价制度”,阳泉郊区紧紧抓住课改的关键。

在北杨家庄小学,我们发现了一则教学随笔:“我尝试在学生作业本上批示各类水果图案——苹果、香蕉、葡萄、梨、桃等等,孩子们的高兴劲就别提了。一天课上,小朋友李宇剑拿着作业本对我说:‘老师奖我一个四驱车吧。’我一怔。李宇剑翻开作业本,指着一个红色的小图案说:‘这是妈妈奖给我的四驱车。’我一下子被震撼了:‘以前怎么从来没想过学生喜不喜欢呀 ’第二天批改作业时,我一改往日作法,挨个问孩子们:‘你想要什么 ’‘老师,奖我一支马良的神笔吧 ’‘老师,我想要一盆美丽的鲜花。’‘老师,给我画一个麦克风吧 ’……我按孩子们的要求,开始在作业本上画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图案。”

“人性化,个性化,是我们评价改革的一个标准,从1998年开始探索评价改革到现在,这个目的基本已经实现了。”郊区教育局副局长荆履义说。

改革一年后,家长说:“课改实验会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实验启动之初我们还有一些顾虑,现在看来,我们的顾虑是多余的,把孩子交给学校我们更放心了。”学生说:“课改实验为我们打开了丰富的学习窗口,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课改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如此精彩,新课程——我们喜欢你。”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教育资源更加丰富,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替代了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好学、爱学、乐学的新风气已经形成……”2003年11月,广西北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阳泉郊区教育局副局长荆履义的发言博得了阵阵掌声。

“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人’。2003年1月,阳泉郊区启动了“全面育人工程”。

“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郊区教育局王胜局长说:“实施‘全面育人工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课程改革的补充,是教育功能的回归。”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厚积学校文化底蕴,挖掘家庭教育潜力,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办好事”活动、“兴趣、体验、赏识、成功”教育,在全面育人工程里,郊区教育开始了宏观与微观的接轨。

教育发展的“芯”动力

2001年郊区教育工作会上,王胜局长发表了他执掌郊区教育“帅印”后的第一篇施政纲领:“研究三大规律,让教育充满思想”。

思想是办学的灵魂,没有思想,教育就会失去生命,只有思想不断更新,教育才能时刻保持活力,永远充满魅力。

科研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教育思想创新的源泉。

靠科研促发展,是郊区的传统。八五期间,郊区承担了全国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九五期间,郊区承担了山西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十五期间,郊区又承担了山西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学校管理校本化研究。

说起科研对郊区教育的贡献,王胜局长显得非常兴奋:“管理体制的研究’明确了政府的办学职责,加快了办学条件改善步伐,为郊区教育发展更换了车型;‘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规范了学校教育行为,为郊区教育开辟了新路径;‘学校管理校本化研究’核心要研究教学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为郊区教育腾飞提供“芯”动力。”

“教育思想”大讨论、“端正五‘观’”大行动、“三个规律”大研究、“忌事忌语”大反思。一场又一场的讲座,一篇又一篇的心得,一次又一次的论辩,郊区的教师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教师们说:“洗脑是为了轻装。”“心动是为了行动。”

郊区有一个校长论坛,每年举办两届,已连续举办八届。每届一个主题,校长们人人登台,围绕教育发展的热点、焦点,或论、或辩,校长们的教育思想在这里实施共享,激荡出创新的火花。

郊区有一份内部资料——《阳郊教育资讯》,每年编印4期,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思想、发表成果的平台。

“打造一支有思想的校长队伍,打造一支有思想的教师队伍。”面对未来,王胜畅谈他的“三名战略”。“有了一批名教师,一批名校长,就能造就一批名学校。‘三名’实现了,郊区教育也就成了品牌了。五年以后,让阳泉郊区所有的学生都能上一流的小学,上一流的初中,上一流的高中。让所有的家长更满意,更放心,让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得到更大、更多、更好的教育实惠。”

阳泉郊区区委书记荆东生为荫营中学改扩建工程捐款

区长王湜洲问刚刚从西古村并过来的小学生:“走这么远来上学愿不愿意?”

阳泉郊区教育局长王胜

十六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阳泉郊区荫营中学教师杨芝萍(右二)
等38名教师被命名为“阳泉郊区教育名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