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纺织品业如何面对后配额时代

2004-03-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3年纺织业为国际社会创造320亿美元的商机

在2003年中国全部纺织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占66.75%、35.74%。2003年纺织品服装进口155.86亿美元,天然及化学纤维、纺织机械、化纤单体原料及染化料等进口163.64亿美元,共为国际社会创造320亿美元的商机。

参与国际贸易既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又有利于国内外市场接轨,创造更大的进出口商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今天在此间说,对外开放与国际经贸合作,是中国纺织服装业持续高增长的必要条件。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发挥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200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804.84亿美元,进口155.86亿美元,并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出口市场结构。

此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到2002年底,中国纺织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金额达50952万美元,为这些国家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趋势还在扩大。

内需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的主力

杜钰洲介绍说,国内需求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对纺织经济的三大需求:一是纤维消费需求。国内纤维消费总量从1981年的35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500万吨,我国增加量是同期世界增长总量的1/3,其中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两类消费的比重从20年前的约20%上升到46%,正在成为我国纺织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扩大就业的需求。纺织服装业从业人数在1980年为613万,2003年达到1800万。

三是解决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需求。中国生产天然纤维 棉、麻、丝、动物纤维等 在1980年为302万吨,在2003年大约是620万吨,涉及到约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服装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领域。

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有历史原因

杜钰洲介绍,近两年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较快,我们要历史、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中国作为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然出现对设限地区出口短期释放现象。2001年中国对设限地区出口只占23%,2003年比重上升到25%;对日本出口由于没有配额释放效应,2003年仅比2001年增长10.95%。

非设限地区始终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体伙伴,从2001年的410.85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603.27亿美元,增长46.83%,占全年出口的74.96%。在自由贸易回归过程中,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大多数企业转到中国内地生产,它们的出口份额也转为中国大陆。

杜钰洲指出,在后配额时代,中国出口释放效应将很快缓解,2004年头两个月出口增幅已比去年同期下降3.84个百分点。

愿与世界各国同行共同发展

杜钰洲认为,在后配额时代,将在纺织经济领域把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于贸易自由化体制的回归,新的纺织国际化分工和产业转移,新的更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它们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将无可避免地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面前。

中国纺织工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目前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约占世界的30%,中国国内消费占自己纤维加工总量的80%。

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也进入高增长期。在中国纺织工业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出口占35.74%,在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外资企业进口占68.3%。跨国生产方式已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技术、先进装备、棉花和化学纤维资源的市场和最重要的纺织服装业投资市场。

杜钰洲强调,鉴于发达国家占有世界纺织品服装2/3以上市场份额,其纺织工业拥有先进的研发和制造技术,就近市场和快速反映机制、先进的管理以及国际化经营经验;一些发展中国家纺织工业不仅拥有与中国同样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而且有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创造力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处在各种发展阶段的国家间广泛存在的互补性将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重要基础。中国纺织工业对未来与各国的广泛合作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和信心。(本报北京3月2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