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著名”泛滥与媒体导向

2004-03-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现代社会盛产“名人”,一首歌、一篇文章便可让某人立马著名起来。“著名”的桂冠被轻率地复制,廉价地授予。那些所谓的“著”了“名”的人,如今经常堂而皇之四平八稳地端坐在电视直播间,抑或占去报刊的大块黄金版面,侃侃地与观众和读者“睿智”地谈生活、学习和工作,于是那些“著名”的人成了人们的心中偶像。

然而,如钱钟书般只知“下蛋”不求闻达的“母鸡”们,却并未如此,且正被遗忘。

我手头的一则消息便是以上说法的最好证明。消息说,某归国华侨与其大陆亲属中的一位小伙子初识。握手之后,小伙子炫耀地对华侨说:你跟我握手,应感到骄傲,因我刚握过某某著名歌星的手。华侨听完平静地说:如此说来,你倒应该为跟我握手而自豪,因我握过杨振宁的手。无奈小伙子有眼不识泰山,急问: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读完这则消息,我又想到这种人相当普遍,更觉得今人不暇自哀,实在是不明之举。

如果我们对这种“著名”观的错误定位追根溯源,就很有必要关注一下各种媒体的宣传导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许多电视、报刊、出版业都进入了市场,而市场奉行的是优胜劣汰,不相信眼泪。为了生存,电视希望收视率攀高,报刊期待订数倍增。于是乎一些小有秉赋、偶逢机遇、三踢两打一不小心“著名”起来的明星便粉墨登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数十天。他们一蹴而就,短平快的成功模式以及丰厚的收入,大大满足了一些人空中楼阁般的浮躁心理。

这些人的作品或许优秀,歌唱得或许动人,那么我们欣赏就得了,为啥要以其为圆心,无限将圆越画越大呢?难道精神生活仅仅是那些所谓“著名”的和他们的表演吗?相反,我倒觉得那些孜孜以求、默默无闻给国家和人民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人们更加可敬可佩。他们追求的艰辛,成果的丰硕,精神的高洁,奉献的无私,更应成为电视、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的主流,也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被授予“著名”桂冠。从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宣传媒体应确立正确的导向,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