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高等教育实现高层次突破

2004-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王曦辉 我有话说

2月27日下午,郑州大学新校区核心教学区第二会议室,河南省省长李成玉、教育部部长周济,同时庄重地在河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郑州大学协议上签名。这不仅意味着郑州大学正式跨入教育部重点支持高校的行列,而且是教育部签署的全国第一份共建地方高校的协议;就在同一天,以河南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专门安排部署高等

教育工作的会议也拉开了帷幕。周济在开幕式上说 “在全国,河南是第一个举行高规格研究高等教育工作的省份,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如此重视,我表示崇敬。”

一天里抢占两个先机,对于近年来下大力气抓高教工作的河南,并非偶然。

“数字化”河南高等教育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只有把河南高等教育工作发展过程进行数字化处理,才能见其鲜明的跨越轨迹――

1999年以来,河南连续5年大幅扩招,2003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6.6万人,比1998年的50.9万人增长109%;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9万人,比1998年的5万人增长280%,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1%。目前,河南高等学校已发展到9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1所。

1998年,全省高校占地面积只有2.43万亩,校舍建筑面积783.4万平方米。到2003年,全省高校占地面积扩大到8.64万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206.1万平方米。目前,十几个风景如画的新校区已在河南各地拔地而起。新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组建了;8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设置了2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8所知名企业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全省民办普通高校已发展到8所,在校生达4.2万人,约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7.5%。

新增财力一半给了教育

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高教在短短5年时间里,为何提速如此之快、变化如此巨大?

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说,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是全省9000多万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都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了,就能提高河南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为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省长李成玉把高校形象地比喻为后备人才的“蓄水池”。他认为,教育事业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起着很大作用,河南是农业大省,高校可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从1999年起,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5年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省级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占本级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以1998年为基数,连续5年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主要用于发展高等教育。这两个引人注目的“1.5”高于国家的要求,意味着每年省本级财政收入新增财力的一半投入了高等教育。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积极鼓励、协调、帮助高校,利用信贷资金举债发展。5年来全省高校固定资产投入达100多亿元。

人才高地支撑高层次突破

2003年岁末,新一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结束。3个河南人的名字赫然列进新一届院士的名单中。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人的当选,让“河南一直没有本土培养的院士”的纪录永远作古。至此,不包括双聘院士,在河南工作的院士已经达到19人。

就在同一时间里,从北京传来好消息 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两个实验室先后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河南高校结束了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历史。短短5年时间,河南人永久告别了无重点大学、无重点学科、无重点实验室、无本土院士的“四无”尴尬历史,“高层次突破”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为筑巢引凤,吸引19名两院院士相继来到河南高校工作。河南省财政单列经费,一次性为每位院士划拨300万 10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与此同时,河南还设立了50个左右的特聘教授岗位,给予每人12万元的年津贴,面向海内外延揽一流人才,现到岗工作的特聘教授已有35人。实施河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规划培养50名左右中青年学者,人均年资助10万元,现已遴选培养对象57名。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构筑起河南高校的人才高地,实现了一连串的突破与创新。仅2003年,河南高校就新增博士单位1个、博士点20个,比原有的博士点总数增长了133%;新增硕士单位1个、硕士点152个,比原有的硕士点总数增长了50%。目前,全省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6个、博士点35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5个、硕士点455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