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彭1920年2月出生,中国遥感应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学术泰斗和奠基人。长期从事地理与环境工程调查研究。近年致力于开展地球信息科学与数
字地球战略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等职。
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2003年上半年,严重的全球性突发事件连续出现,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差距继续在扩大,发人深省
伊拉克应对美英联军的战争,是一场很不对称的非常规战争: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全部数字化、信息化,具备很强的制空能力;而巴格达城外壕沟里燃烧的石油,就像乌贼吐放的墨汁,成为临阵脱逃的迷雾。
全球性的“SARS”病毒――另一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英格尔4、5月份全程考察北京、广东等地的疫情后,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存在着包括缺乏公共卫生专业化队伍、疾病监测报告体系比较落后、数据分析迟缓和实验室控制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
第三个全球性突发事件是西太平洋岛链中日本、菲律宾和印尼连续发生地震。尤其是5月26日18时仙台海域的7级地震,袭击了半个日本。与1995年神户里氏7.2级地震,造成大约6400人丧生的灾情相比,此次应对震情,日本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这也证明日本在地震灾害方面已经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
反思“数字鸿沟”
诚如中央党校战略室段培君主任所说,这些突发事件,不仅让我们从体制、机制的层面上进行反思,同样也在深层的观念上进行反思:知情权也是生存权。获取、了解信息才能维持生存,只有知道实情,公众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去年4月20日是我国迎战非典突发事件的转折点。从当时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老百姓第一次从正规渠道得知当时北京“山雨欲来”的严重疫情。坦承失误、吸取教训,伟大的民族精神立刻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中央、地方政府和群众群防群控,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政策和措施,稳定了局面。
接二连三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对人类绝不会仅仅是损失,至少是又一次暴露、一个警告、一个推动、一个契机。它们再一次证明了信息时代的严酷:谁掌握信息,谁就更加安全、富有;谁失去信息,跌进“数字鸿沟”,谁就更加贫穷、被动。
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
应变能力来自长期的科学积累和储备。没有基础研究和基础性数据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储备,临渴挖井,难免会延误了事情。回顾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投资2000万元,组建“中国高速互联试验网”,在北京设置了6个节点,并与国际第二代因特网互联。如果能够进一步与中国科学院100个所和教育部100所大学的节点沟通,就可以形成一个全国性跨部门的研究实验平台,57位院士曾为此提过建议。
我国目前大约有180多个卫星与航空遥感应用机构和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统公司,7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地球信息科学专业队伍。经过3个五年计划的整合,目前正在努力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
中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并不差。例如,在网络向宽带、综合、数字与智能方向发展的今天,北京邮电大学李道本教授发明的移动通信码分多址 CDMA 的方法,不但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而且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备选方案。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都受控于美国高通公司的专利,唯独LAS CDMA系统能独辟蹊径,不受控制反而更优越。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可能存在10年至20年的差距,但事在人为,李道本教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努力说明:突破全球化信息的垄断是很有可能的,跨越“数字鸿沟”、缩小差距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