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农民用最纯朴的方法,纪念一位引领他们致富的“农民博士”――浙江省科技特派员、浙江林学院教师邵志鹏。
去年12月31日,外出考察竹笋
放下行囊,就拽着乡干部下村
邵志鹏,浙江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浙江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去年4月,他被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派往泰顺县黄桥乡挂职锻炼,担任科技特派员。
泰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素有“浙江的西藏”之称。黄桥乡是泰顺县的一个偏僻乡镇,农民人均年收入仅2100元,未达到全县平均水平。这里山高林密,仅靠一条碎石路与外界连接。
邵志鹏的老家湖北省浠水县也是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他对农民和农业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下派黄桥的第一天,刚好赶上星期六,邵志鹏一放下行囊,就拽着乡干部下村。大家劝他先歇歇脚,他怎么也不同意 “我是来干事的,不了解情况怎么干?”
在调整种植结构中展才干
一些农民向“农民博士”掏出心里话 都说农业要调整结构,到底我们种什么好呢 农民急,他更急。头戴草帽,身背仪器,手持锄头,邵志鹏到处作土壤对比测试。在综合分析了各村的土壤特点后,他心里有谱了 让农民种植甜玉米。刚开始,农民有很大的顾虑,他下田头,进农户,上现场课,手把手地教农民选种、育苗、施肥等栽培知识。有了博士的科技引导,农民胆子大了,纷纷调整种植结构,改种甜玉米。为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他和林学院的同事还开展甜玉米深加工、无菌包装的科技攻关,结果将甜玉米的储藏时间从1个月延长到6个月。
黄桥乡境内有一个水库,养殖环境颇佳,可一到汛期泄洪,鱼苗就会被“扔”出水库。对养殖不内行的邵志鹏把农民这块“心病”记在心上。利用回杭州的机会,他跑了几个水库实地学习别人的防范措施,还特地向一位水产养殖专家请教。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决定采用拉网形成水下“篱笆”。拿着自己画出的图纸,他马不停蹄地赶赴外地选购渔网。渔网打成8捆足有250千克重,他一个人把渔网拉回乡里,又顶着烈日将渔网布进了水库。为了这事,他被晒成了“黑泥鳅”。
倒在发展笋竹产业的路上
作为食品科学方面的专家,“农民博士”对竹笋特别敏感。打从挂职伊始,“农民博士”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黄桥四面的山,因为山上有1.8万亩竹林。过去由于缺乏加工技术,笋竹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他向乡干部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竹笋深加工这个“牛鼻子”解决了,一个笋竹产业就可以带动全乡农民致富呀!
他把这个课题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几个月后,竹笋制品出来了,有即食的小包装油焖笋,也有大包装的保鲜笋。他让学院的老师先品尝,再带回乡里让农民品尝,配方改了数次。同时还到杭州、温州等城市的超市、菜场进行了一番市场调查。
加工技术成熟了,市场前景也掌握了,转化成生产的问题就接踵而至。急性子的“农民博士”四处寻找加工场所和合作伙伴。几经周折,打听到附近司前镇有一个闲置的粮库,看了之后比较理想。当地一位村委会主任是笋竹种植大户,也中意竹笋加工,几个人一拍即合,办厂的事很快就有了眉目。为了赶在春笋收获前让工厂投产,他们决定到景宁县考察取经。
正当计划顺利实施的时候,一场车祸夺走了刚过完32岁生日的“农民博士”的生命。那一天,距他下乡挂职仅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