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科技竞争力

2004-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齐芳 本期策划:薛冬 陆彩荣 我有话说

缘起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2003年《世界竞争力年鉴》 简称《洛桑年鉴》 中,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2位,科学基础设施也排在第12位,而技术基础设施则排在第23位。那么,什么是科技竞争力?我国的科

技竞争力究竟排在什么位置?应该如何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嘉宾来谈谈这个话题。

科技竞争力不等于科技实力

记者: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是否具有权威性 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究竟如何,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吴辰: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自从1986年起每年发表一期《世界竞争力年鉴》,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并排出名次,科技要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国内地从1994年起被正式列为评价对象。2001年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变动,将以往包括科技要素在内的八大要素归类为“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项环境要素。洛桑评价体系中已经没有科技竞争力这一单项。现在社会上看到的科技竞争力的提法,是我们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各项科技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并在2000年前《洛桑年鉴》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2003年,我们中心分别对51个国家(地区)以及2000万人口以上的27个国家(地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排名,结果我国在51个国家(地区)中排在第32位,在27个国家(地区)中排在13位。也就是说,我国科技竞争力在世界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高昌林: 必须澄清一个概念,我们所谈的和《洛桑年鉴》上所指的科技竞争力是指科学技术对经济竞争力的支撑,而不是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状况评价。我国在国防、空间技术以及生物等领域以及一些学科的基础研究方面还是有较强实力,有些还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就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来看,我们也是在不断进步的。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发展现在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国家投入、企业投入、研发人员和人才素质等都呈现上升趋势。

企业要掌握“革命性”的核心专利

记者: 我国科技发展对经济支撑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武夷山: 首先我国人口数量多,虽然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增加科技的投入,但是按人口平均下来还是不够。有人计算过,在欧洲每出一篇论文约需要10万欧元,我国科技人员获得的人均投入远远低于这个数。其次专利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一是因为在国别比较中,一般看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数,由于语言障碍、法律障碍、经济实力等多种原因,即使我们有好技术也不一定能获得美国专利;二是因为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总体上说还不是很强,发明专利少;三是一些企业热衷于引进生产线,自我研发重视不够。

魏少军: 应该明确,企业是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主体,特别是实力强大、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极大拉动和推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和主导企业更是如此。事实证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特定产业领域的竞争就是这一领域大企业间的竞争,因此,大企业和主导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竞争力的强弱。党和国家一直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现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两个脱节的现象 一是政府的科技投入与企业科技投入的脱节,使得有限的投入不能形成合力;二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脱节,致使国家科技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吴辰: 应该认识到,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中国科技真正稳定和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基础还相当薄弱,持续积累不足;科技体制仍处于不断调整、完善的转轨阶段,体制障碍还程度不同地阻碍着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发展中大国,一方面面临着许多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支配的财力有限。企业科技竞争力不足是制约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关于合格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两项指标更反映了这两类人才紧缺的现状,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家对合格科技人才的渴求。

记者: 那么,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呢?

魏少军: 首先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创新”的意义。从企业角度看,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还应包括商业模式和管理的创新。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有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英特尔、微软,有主要依靠商业模式创新的戴尔电脑。技术创新需要辅之以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其次,企业的科技创新应该是高水平的,而不是低水平、形式上的创新。要有意识地通过不断积累来促进核心专利,特别是有“断代”或“革命性”效果的核心专利的产生,促使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三,要高度关注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高素质管理团队的建设。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市场应变能力,三是管理团队。创新能力是基础,市场应变能力是条件,管理团队是关键。人才,特别是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帅才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决定性的作用。

武夷山: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企业的科技投入仍然远远不够。虽然从统计结果上看有所提高,但是其中一些原来的科研机构转制以后,拿的还是国家的钱。第二,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可是,我国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还不够,虽然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做得比较好,但是还远远不够。第三,企业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应该走务实的道路,多发展适用技术,增强技术和专利储备。第四,企业间要注重竞争前的合作,在进入产品竞争阶段之前的联合研发是必要的。

高昌林: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尤其是智力资源。然而,一些企业在同外商合资或被外商并购的过程中,丧失了技术开发的能力,变成了人家的加工厂。这对于本土研发是个很强烈的冲击。我国的企业应该加强自主研发的能力,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

全方位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

记者: 此外,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全方位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呢?

高昌林: 首先,政府和企业的定位要清晰。政府应该把重心放到制定政策、法规以及战略高技术、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上。而企业就是要瞄准市场搞研发。其次,大力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的非盈利性科技中介机构,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及大学间架设桥梁和纽带。再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创新和人才流动。最后,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魏少军: 在国家投入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围绕大市场、大产业和大企业部署科技发展计划,政策和投入应有倾斜。倾斜不意味着政府要向大企业做具体的投入,在产业链上、下游做较强的科技投入也是对大企业的支持,这与WTO的准则不矛盾。对于人才,我们应立足自身培养,辅以引进。对于优秀的人才,社会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应该再宽容一些,要允许他们失败。

武夷山: 科研管理者应注意,对于科研效果的评估不能只集中在短期效益上。科研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虽然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了,但从基础研究转化为产品的总周期仍然很长,因此,不能要求所有的科研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要给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自由发展空间。我们还应该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抓起,下大力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这也是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中央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包括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保护耕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逐步调整国民收入重城轻乡的分配格局,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尽快扭转一些县市乡镇负债运转的局面;要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等等。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城乡统筹,就一定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特邀嘉宾: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武夷山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魏少军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昌林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吴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