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正在指挥装卸。新华社记者刘海民/摄
图为青岛港桥吊作业情景。
编者按:“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是一名基层的产业工人,原来只有初中文化,但他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却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却不能不学习。”他立志“当不了科学家,也要争当一名优秀工人。”他从事港口一线装卸作业30多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带领桥吊队连续创造出世界领先的装卸效率。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点,他是我国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一个典型代表。
本报将以三篇通讯连续报道许振超的事迹。今天发表的《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工人》是第一篇,第二篇的题目是《许振超和他身边的大学生们》,第三篇是《“我心中的骄傲”――妻子眼中的许振超》。希望广大读者将阅读后的感想告诉我们。
“振超效率”创造世界第一
2003年4月27日晚,青岛港8号码头,灯火通明。
深海中黑色的“地中海阿莱西亚”巨轮正在靠抵码头,码头上200多盏1000瓦的照明灯同时亮起。八台75米高1500吨的桥吊像八位钢铁巨人,一字排开,等待着这艘长320米的巨轮的到来。
海港人都知道,码头装卸效率直接影响轮船到下一站的行程,延误一分钟,轮船公司就可能损失上亿元。班期就是船公司的生命线,效率就是港口的竞争力。而要达到高效率必须有最先进的桥吊设备和高超的队伍。
53岁的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握着对讲机,神情专注。他嘱咐每名桥吊司机要沉着镇定,争分夺秒。在这之前,他已细细查过桥吊上的每个零件。晚上8点巨轮靠岸,在许振超的指挥下,8位桥吊司机同时摇动操纵杆,桥吊伸出巨大的吊具,轻轻抓起船上40吨、50吨的集装箱,向岸上移动,稳稳地放在车上。
集装箱频繁而有序地在空中飞过,200辆大型拖车在码头上穿梭不停。桥吊上的大型钟表指针在一秒一秒地划过。凌晨2点35分,全船3020个标准箱装卸完毕,达到每小时单机装卸70.3自然箱,单船339自然箱。
这是新的世界纪录 码头上沸腾成一片海洋。
“振超效率”一举震惊世界航运界。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闻讯,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仅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新增13条国际航线。
“练就一身绝活,才无愧于时代”
许振超原来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深知“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却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却不能不学习”的道理,从进青岛港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当不了科学家,也要争当一名优秀工人”。
在青岛港,许振超有“集装箱装卸八大金刚”和“桥吊大拿”的美誉。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说 “他动手能力强,比许多工程师的技术还要好。”许振超的工友们说,修不好的问题都找他,他每次都能“手到病除”。
刚开门吊时,他练就了“一钩准”的绝活儿,开上桥吊后,他又练成了“一钩清”、“调限位”、“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儿,这些都是提高装卸效率的制胜法宝。
他当桥吊司机,不仅开桥吊还修桥吊。他说 “有次桥吊设备出了故障,请外国专家来修。当时码头条件落后,外国船瞧不起咱们。我几次向外国专家请教技术问题,他们非常傲慢,不搭理我们,把我们当成门外汉。那种不屑一顾、近乎咆哮的口气,让我非常生气。我发誓,一定要学会修桥吊 ”
桥吊电控系统是瑞典BBC的,他就自学起英语,桥吊上的可控硅直流调速系统是国内最先进的,他又买了清华大学的教材《可控硅整流技术》,从原理上学起。那段时间,他下班回家后大门不出,他女儿说 “他学习都陷进去了,每次拖把到他脚边都不知道抬起来,毫无察觉。家里的桌子、床全摆满了电子零件、图纸和参考书,逼得我妈经常端着菜盆在楼道的台子上切菜。”“40多岁的人要学一门新的语言不容易,我第一天教他的单词他第二天就忘了,但是他每天都坚持学。他现在已能看懂专业外文书了。”
青岛港使用的桥吊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起重控制技术,综合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知识。一名大学生需要两三年才能掌握,要成为技术能手也得五六年时间。许振超的本领,靠的是他30多年来不间断的学习。他在修桥吊的过程中,搞了十几项技术创新,排除各类机械故障70多起,为单位节约维修费用800多万元。
“桥吊就是我的孩子,港口就是我的家”
2001年,青岛港投资百亿元,购进世界最先进的桥吊设备,启动青岛西部的前湾外贸集装箱码头,300多万个外贸集装箱全部西移,此时,就在前湾码头对面的广阔沙滩上,外国多家知名集装箱公司正在全力垦荒,他们瞄准青岛渤海水域水深优势,力图把各大船公司从不成熟的前湾码头吸引开去。
“西移”是青岛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不抢占先机,百年老港的家业将付诸东流。青岛港提早联系多家船公司,写下担保书 2002年1月1日起,无论来多大的集装箱船,青岛港都能以世界最高效率装卸 因前期设备安装耗时太多,到2001年11月下旬,还有最后一台大型桥吊没有安装。
“我怎么也没想到,让我担任桥吊安装现场总指挥。”许振超说。16年前,他指挥安装一号桥吊曾用了1年的时间,而这次,他要在短短40天把地上13车零部件,变成17层楼高的“摩天巨人”。
“当时,领导给我任命书时,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觉得压力更大了。”
受命第一天,许振超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妻子,让她放心,二是买了10箱方便面。当时的码头还是一片荒地,没有生活设施,12月的天气寒气袭人,许振超临时找来一个挖了门和窗的旧集装箱,现场办公和睡觉就都在这里面。集装箱内外温度几乎一样,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早晨脸盆里的水全都冻成了10厘米的冰层。工地没水喝,他就和工友们提着大水壶跑一里路找消防栓接水,吃饭在三里地以外,错过了就啃方便面,床是一张纸壳子,困了,就裹上大衣打个盹儿。
那年,许振超已是年过半百,那段时间,他的“老寒腿”一天比一天严重,他用右身拖着左身行走,40天,右脚皮鞋后根被磨去厚厚的一寸。有一次,他感冒发烧持续不退,身子像散了架,走路发飘,他就嘱咐自己,“振超啊,你如果是条汉子,就要站稳了,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倒下去 ”
2001年12月31日晚18:30,经过昼夜奋战,一座重1300吨、长150米、高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欢呼着,“成功了!”许振超凝望着夜空中的“巨人”,所有的担心、疲劳和病痛,都化作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
许振超常说:“桥吊就是我的孩子,港口就是我的家。”从第1台,到第28台桥吊,许振超亲眼看着它们从小到大的成长,为了给它们精心的呵护,20年来,许振超顶风冒雪,在十七层楼高的桥吊上爬上爬下。前年冬天,在老港区那台没有电梯的桥吊上,他一个人在40米高空的驾驶室里,呆了三天三夜,去年深秋,为了抢修新港区桥吊上的滑轮故障,52岁的他冒着瓢泼大雨,靠在伸到海里的桥吊前大梁上,干了整整六个小时……
青岛港有一句名言:“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许振超的工作就是这句话的鲜明写照。他喜欢这样一句话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还要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讲奉献。这也正是他如此敬业精业、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
不久前,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使单船装卸效率突破381万标准箱 世界第三大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发来贺电 “你们的效率简直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