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带来的战略机遇

2004-04-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汤山文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组织的《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第六次产业革命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无疑是近来我国报刊理论探讨内容中的一个“亮点”。事实上,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主要市场“空间―距离―可达性”的提高,各国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经济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性的生产要素优化重组

和产业转移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进,由单一或多个生产要素的重组、单一或多个产业的转移,演变为全要素优化组合、多层次产业转移。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是在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的背景下发生的,它为我国提供了实现跨越式、赶超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目前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环渤海湾区域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全国各主要经济区域,都在积极酝酿产业升级。因此,《光明日报》组织的这次理论探讨对各地探索产业升级道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新的技术革命必将引发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伴随技术创新,各国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革命,推动了各国间程度不等的差异性繁荣。差异性繁荣的主要原因存在于各国产业结构的转换上面;如转换得快且适当,就会在一定时期内赢得竞争优势,并获得经济社会的相对繁荣。例如,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英国产生了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随着英国大机器生产方式的传播,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高峰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和最大殖民帝国。20世纪,美国相继出现了以石油化工、电力和汽车业为主的产业革命,随着福特汽车、电冰箱、空调等民用产品的面世,美国经济一片繁荣。“二战”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重化工业化;到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相对繁荣达到高峰。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是层次高端化,产业链整体化,企业组团化。新一轮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提供了加快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进入21世纪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环境和产业基础逐步形成 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和深化,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将有新的突破,计算机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生物技术革命将催生新的主导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生命科学研究投资占全世界自然科学研究经费的60%以上,人类基因、生物基因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治疗重大疾病的药品、转基因作物、杂交水稻等科研成果不断成功;社会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核能将是继煤、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在新材料领域,以纳米为龙头的新材料技术将在信息、生物、能源领域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航天技术和相关产业迅猛发展。都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跨国界的要素流动以过去无法想像的规模和速度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广度、构成、模式等发生着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原来的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我国成为主要目的国之一。数字显示,近几年全球重化工业 主要是汽车、化工 5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我国。另外,跨国公司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以及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转移,如菲利浦公司已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芯片已于近期下线。另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要计算机生产商也先后在我国建立了大规模的整机生产基地。大量跨国公司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甚至西部的成都、西安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

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我国应采取积极措施,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发挥人才优势为主因,抓住机遇,加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力度,最终达到产业升级和推动产业发展,走向工业强国的目的。为此,(一)继续加大力度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大力移入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夯实产业基础,达到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走向工业强国的目的。(二)充分利用我国的市场、资源优势,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加快本国产业发展,形成市场制高点。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不一哄而起,避免同水平、低水平重复建设,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优选道路。(三)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转移的吸纳规模,实现产业接纳方式的多样化。(四)发达国家将低效益、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旨在维护其在世界产业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国应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推动产业革新和进步。只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实现产业升级,才能不受制于“中心―外围”模式,摆脱在世界产业体系中所处的“外围”地位。(五)双向转移。开放的经济体系不是单向的引进,而应建立双向循环机制。既引进跨国公司,国内公司又要积极地“走出去”;既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又对外转移部分产业,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六)要清醒地看到全球90%以上的以公司为主导的产业转移,是生产环节的转移而不是利润中心或赢利中心的转移。因此在大量吸引外资、引进跨国公司的基础上,我国也应逐步培养壮大自己的跨国公司,催生属于自己的更多的世界500强,以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赚取更多的经济社会利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