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几乎都把“市场占比”奉为发展的主要指标。“市场占比论英雄”,市场占比下降日子就不好过,于是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平心而论,追求市场占比,考核市场占比,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尤其是规模的扩张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不能不承认,一些商业银行为了片面追求市场
不可否认,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市场占比越高,规模经营效应就可能越大,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也就越强。但这只是就一般而言。到了商业银行同业市场上,情况就复杂得多。比如存款市场,一家商业银行总量虽是“老大”,但成本过大,结构不合理,更谈不上优化,而仅次于“老大”的另一家商业银行,由于结构优化,成本合理,得到的回报率却比“老大”高,如此当“市场占比老大”又有何意义?再比如贷款市场,有的为了当“老大”,不计成本核算,甚至于做亏本生意,这样的占比越大,银行就越亏损,这又是何苦?贷款规模是把“双刃剑”,市场占比越大并不等于创造的利润越多,相反,倒是隐藏着的风险更大。片面追求市场占比,严重超负荷运转,陷入困境不能自拔,以至倒闭的商业银行中外不是没有先例。又比如中间业务代收代付项目,有的银行为了当“老大”,甚至于追求垄断,不得不接受对方的“不平等条约”,无偿为其配电脑、营业用房、免费服务等,殊不知付出的代价过大,一方面增加了亏损额,一方面占用了银行有限的资源,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存。于是,理智的银行家就提出了“慎做老大”的口号,主张把商业银行做成当地精品行、创利强行。这不能不说是片面追求市场占比上的一次清醒转折。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追求的首先不是做成最大,而是做成最佳。他们寻求的是同业市场占比与银行长远发展的最佳结合,成本核算与业务拓展的辩证统一,以最小的资本获取最大的效应。就拿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来说,他们绝对不会不计成本去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拼规模。在他们看来,某些市场占比下降是正常的,有时出于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还会主动退出,主动下降市场占比,这样才能集中有限的经营资源去占取具有战略意义的有效市场。可见,笼统地把“市场占比”抬到不恰当的高度,不是科学的发展观,也是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时的讲话中又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商业银行业来说,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重新审视过去那些习以为常的观点,“市场占比论英雄”就是一例。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校正“市场占比”?依我思之,重在三方面:首先,从片面的“市场占比”转变为“利润占比”。具体说来,测定商业银行间的经营状况主要的是比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其二,辨证看待市场占比的上与下。上,应当是有效市场的上,相对成本较低而回报率较高的市场占比上;下,应当是为规避风险而主动退出中的下。为节约有限资源,有利于集约经营调整中的下;市场占比的今上明下,此上彼下,合乎经济规律,是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正常现象。那种市场占比只能上不能下,尤其是有的商业银行已经处于占比很高的情况下,还一味要求市场占比再上,难免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三,眼前的市场占比还必须与长远持续发展相结合。即便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还处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业务结构的合理和优化,也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一旦将来商业银行允许混业经营,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比也仍然需要顾及眼前利益,兼顾长远利益,做到长短结合,全面协调,这样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政府不再把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将环境、资源、社会进步等包括进来。以此精神审视“市场占比”,商业银行也应当是不再片面以“市场占比论英雄”。也就是说,追求市场占比,切忌不计成本核算、不顾及长远发展,而是要既注重眼前占比,又顾及长远发展;既注重单项占比,又谋求连动效应。真正做到热中有冷,喜中思忧,进中求快,不跟风,不盲目向开发区、房地产等热点产业、项目放贷,不以一城一池得失论成败,而是偏重于长短结合,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银行稳健经营,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