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戏剧艺术的守望者

2004-0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春利 我有话说
徐晓钟戏剧教育家、导演艺术家、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戏剧出版社曾出版《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以及他的论文集《向表现美学拓宽的
导演艺术》。

徐晓钟作为戏剧导演,他从50年代末就开始了在戏剧舞台上孜孜不倦的耕耘。他的《培尔・金特》成为中西方文化融汇贯通的典范 他改编导演的《桑树坪纪事》在现实主义风格中赋予了浪漫情怀,被称为新时期戏剧的代表性成果……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的教育理论家,他亲手培养了鲍国安、李保田、陈宝国等一批表演艺术家,也栽培了查明哲、宫晓东、王晓鹰等一批优秀导演人才。然而,一身荣耀、德高望重的徐晓钟却丝毫没有领导的派头和名导的架子,他谦和、稳健甚至有点谨小慎微,俨然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内敛、持重的老人。

从学生时代“学余剧社”的京剧表演开始,再到戏剧之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故乡俄罗斯的求知、探索,一直到回国的教学、实践,徐晓钟被戏剧艺术填充得满满的。然而,今天的戏剧艺术已经出现了让徐晓钟这样的老戏剧艺术家尴尬的现象 所谓先锋戏剧变得晦涩、难懂,华丽的形式下掩盖着苍白的内容 所谓的平民戏剧在舞台上说下流笑话,随口可以骂大街 还有部分作品,只对上不对下,追金逐奖,不问市场。这样的状况让对艺术宗教般虔诚的徐晓钟作何感想?如果有一天,徐晓钟的作品必须冠以全面的商业包装,他又会怎样对待?

所有的疑问,都在徐晓钟淡淡一笑间释然了。他说 现在戏剧人的老问题又出现了 那就是我拿什么吸引观众?戏剧又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可是这个路口不是不能逾越的,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这样的路口。

徐晓钟感慨地说 现在观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更多了,眼光也更高了。这也让一些准备不充分、急功近利的戏剧人手忙脚乱。他们不知道观众会喜欢什么,所以要么选择所谓的时尚,让人看不懂,要么选择迎合观众,还有就是为了奖项不惜代价……这种种现象的出现是短期的,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负面影响。哗众取宠的作品有可能在当时引发争论,炒作出票房,或是让人哈哈笑了,但它们留不下,无法和那些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主流戏剧抗衡。他们最终会在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中自生自灭。至于自己,根本没时间关注那样的戏剧,有再大的利益他也会拒绝参与不是艺术的创作。

徐晓钟到现在还怀揣着自己的理想 他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打破戏剧舞台几个名导忙不停,年轻人才没有机会的现状;他还希望能把一路上收藏的关于戏剧艺术的点点滴滴都总结出来,完成他的研究课题 《新时期戏剧艺术论》。麦克・白斯在惊恐的幻象中将宴会厅中血红的台布掀起,舞动着它,就像是梅兰芳先生的“散花”,中国的戏曲悄悄融合进了西方戏剧;唱、做、念、打,戏曲艺术和西方音乐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徐晓钟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一个个闪动着灵性的思索在他笔下从来都不枯燥,他破译着它们,同时也完美着自己的人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