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读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2004-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对于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九条优质产业带带动增产增收

为了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

积极性,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研究编制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规划》把2004―2007年作为一期项目,2008―2010年作为二期项目。到2007年末,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00元、扩大农民就业330万人的目标。

专家介绍,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将在13个省区重点选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沿麓3个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平原2个专用玉米产业带;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区及长江流域双季稻区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东北高油大豆优势产业带。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和条件较好的集中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并按照生态适宜、商品率高和地域上集中连片的原则,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建441个县(市、区、旗)、43个国有农场,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选建159个县、15个团场,全面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病虫害防控项目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6大项目。

六块基石建构产业工程

优质专用良种繁育项目按照9个优势产业带的区域特性,从优质专用品种需求出发,统筹布局建设4种粮食作物原种基地,配套完善小麦、常规稻和大豆原种及良种扩繁基地;同时,建设以研发新品种应用配套集成技术为重点的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兼顾低产田”的思路,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和配套集成技术普及的应用,努力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

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按照技术与装备相对应的原则,以亩均降低生产成本10―20元、节省种子和化肥20%―30%、降低粮食霉烂损失1―2个百分点为目标,提出了标准粮田建设需装备的大型动力机械及配套机具购置数量。

病虫害防控项目按照重大病虫害发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病虫害基本不成灾、不起飞、不扩散的目标,从粮食主产区全面达到预警测报、应急防治、综合防控的整体能力建设入手,安排了区域病虫害监控网、重点植物检疫实验室及隔离试种场、主要病虫害应急防治站和区域性农药质量监测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安排了相关技术创新中心项目。

粮食加工转化项目按照招标引资、择优选建、扶优扶强的原则,分品种提出了重点扶持的粮食精深加工领域和产业布局。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参照中部主产省区五类项目建设标准,按照西北、西南地区的不同特点,从重点完善区内良种繁育体系、基本粮田建设等环节入手,整体设计了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注重了各项目间的相互联系和互为支撑的作用,从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具体能力建设出发,通过系统设计、配套建设,共同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专家指出,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关键是保护和调动主产区政府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重点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和扶持的力度。要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合理利用水资源,努力增加耕地面积;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粮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配置各类资源,促进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建立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确保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顺利实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