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

2004-04-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吴天明 戴红贤 我有话说

有人说大学语文“遭遇了尴尬”,也有人感叹大学语文“总是受伤”。在我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92周年之际,来自祖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研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近日相聚在武汉大学,共同研讨大学语文教学。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学者徐中玉,著名学者冯天瑜、温儒敏、王兆鹏、尚永亮、熊礼汇

、谭帆等参加了会议。

与会学者的共识是:只要不把大学办成技校,只要大学还是大学,大学语文的作用就不容忽视。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要论证大学语文多么重要,而是要研究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

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

学者们认为,一方面,现代大学要分专业,要使大学生术有所攻,但另一方面,专业又不能划分过细,因此,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特别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做法包括加强文理兼容、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等。正如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完人”“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温儒敏指出,如今的大学生,早在高中阶段就分了文理科,理工科大学生的语文底子普遍较差,如不开好大学语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后劲都会受影响。他认为,我们现在无需论证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而应该集中精力研究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问题。

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介绍,武大把大学语文作为50门素质课的第一门课程,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

据了解,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在内的许多重点高校,也将此课程作为理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

大学语文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

强化审美性、人文性,淡化工具性,基础性语文课既有工具性和基础性,又有审美性和人文性。大学语文该怎样定位?

大多数与会学者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姓“大”,具体而言,大学语文应该强化审美性、人文性,淡化工具性和基础性。武汉大学熊礼汇教授、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等认为,有人讽刺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这是毫无道理的。高中语文虽然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的还是工具性和基础性。而大学语文的主要特征则是审美性和人文性。

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与会学者亦不赞成过分强调字词句的做法。认为学习这些知识是中学阶段的任务。

港澳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基础性特点十分鲜明。两地学者认为,再经过十几年,等从小就接受母语教学的新一代大学生出现后,港澳地区的大学语文亦当与内地、台湾一样,注重其审美性和人文性。

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

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徐中玉先生主编的教材,但同时也认识到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语文教材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都作出了新的尝试。

学者们认为,要编出突出审美性和人文性的教材,尚需付出艰苦的劳动。课程专业化,教师学者化,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同一专题、同一作品,不同的教师讲授,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华东师大谭帆教授指出,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课程专业化,不是说把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而是说教师要有专业的水平,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所谓教师学者化,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著名学者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20世纪前期大学语文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如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新时期的北大、华东师大等高校保持了这一优良传统。二是已经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应当以成为著名学者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谭帆教授说,武汉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部有了一批教授、副教授、博士,这是很好的现象。他希望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都要学者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