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表明投资需求显著增加。出现这样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投资为导向,以政府主导的国债投资为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级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国债投资项目带动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另一
第二,在世界经济不十分景气的环境中,我国出口增长显著。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也在迅速提高。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刺激作用,使得国内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投资的增加。
第三,近几年来重化工业增长速度一直明显快于其它工业部门,在重化工业内部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循环的投资需求。
第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汽车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加速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增长,而且对投资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的日趋严重,某些高收入阶层的超前消费,不仅使总体消费的供给结构出现某种程度的扭曲,而且造成投资总量和结构的相应问题。
目前,调整投资结构的重点应该是控制某些部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2003年某些部门的投资增长确实出现了超高增长:钢铁、电解铝、水泥的投资分别增长了96.6%,92.9%,121.9%。(此外,纺织、汽车、煤炭的投资也分别增长了80.4%,87.2%,52.3%)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对这些部门投资的超高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市场对这些部门的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相联系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部门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其深层次的原因又在于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对这些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品的部门的投资的相对不足。我们计算了对煤炭、非金属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电力、铁路6个部门的历年投资情况。发现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对这6个部门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在本世纪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1997年到2001年对上述6个部门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8.7%, 2.7%, 2.0%,11.1%,8.7%,7.1%。除了有色金属部门外,均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同期的年均增长率。对煤炭、非金属材料和钢铁部门的投资年均增长甚至为负数。前期投资不足应该说是目前供给与需求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目前对某些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品的部门的投资的超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前期对这些基础性部门投资不足的补偿,因此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二,随着宏观经济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和竞争机制在逐步加强。同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正在发挥带动社会投资活跃的效果。
第三,目前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和社会投资主体的行为,还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甚至扭曲性,因此,在目前阶段加强宏观调控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前,在对某些部门投资超高增长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需要注意防止出现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防止过高的投资增长,造成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出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由投资的“过热”引发了总体经济的“过热”的局面。在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切实解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防止对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品的部门的投资不足,而引发在下一轮经济上升期出现对基础原材料产品的供不应求。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对基础部门投资的稳定增长,防止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瓶颈”制约。因此,目前保持对这些部门一定规模的投资是必要的。
第三,防止社会投资主体受短期市场利益的驱使,盲目投资,特别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投资,造成未来供给能力的过剩,且由于水平低而缺乏竞争能力,从而对全社会形成通货紧缩压力。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进一步加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调整改革。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投资的引导和指导作用,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宏观调控。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4年春季报告》,标题为本刊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