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近现代中国西北实录

2004-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大浚 韩惠言 我有话说

宋明以降,大西北从封建王朝繁荣昌盛的基石,蜕变为近代贫穷落后的偏僻之地,它从另一侧面吸引了政治家、学者们关注的目光。清朝嘉、道以来,诸多有识官员、学者,不断提出研究、治理、开发西北的意见,“西北舆地之学”蓬勃兴起,或以为官一方,向朝廷条陈方略,或以实地考察撰为论著。特别是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时

期,国内阶级矛盾与帝国主义入侵造成的民族危机,促使更多有志之士把目光投向大西北,西北问题成为当时热点问题之一,有关著述也因此大量涌现。数量可观的“西北行记”便是研究考察西北的著述中很有特色的一类。近两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汇集其精粹之作36种,编为《西北行记丛萃》(以下简称《丛萃》)两辑20册,成规模地推介于社会,堪称是对“西部大开发”这种“世纪之声”的积极回应。

行记类著作,自古有之。如晋法显《佛国记》、北魏《宋云行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唐杜环《经行记》等。《丛萃》的编者以为:“西北行记,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人物自内地到西北地区出使、考察、旅游或任职西北时所留下的纪行文字。其记载涉及到不同时期西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风习俗、道路交通、山川景色、气候物产等等内容,多侧面地反映了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是深入了解西北社会历史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料。由于它是私家之作,所记皆个人足履目击所得,更具真实性;由于它亦史亦文的性质,融史学的内核于作者之文心,记事考证写景抒怀并举,即兴秉笔,形式自由,文字往往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它实在是古人于史学、文学间的一大创造,很有活力的一种文体形式!”这可视为是在古西行记基础上的一种重新认识和对丛书的基本定位。

《丛萃》两辑共选录36种著作,计有清人之作14种,民国期间作品22种。祁韵士的《万里行程记》最早,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年);李烛尘的《西北历程》成书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最晚;马鹤天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成书虽略早于李著,但出版却迟至1947年。其间正涵盖了通常意义上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史时期,显现的是其时中国西北社会的种种微观、客观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画面。从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近现代西北地区人民鲜活的生存状态,体会到西北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认识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和开发西北的历史必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就是一部有血有肉、生动翔实的近现代西北历史读本,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解读西北过去的窗户,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历史借鉴。


《西北行记丛萃》甘肃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