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引发了学校美术教育从理念到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学校美术教育带来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影响着各地的学校美术教育――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课本内容、到师生关系都被波及,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寻找适应这种新理念的手段和方式。
可在这些变化之中,最常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是教材,教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地方学校能做的事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艺术类的地方补充教材,编写这类教材须把握一个主题,那就是从多元文化的角度,侧重于介绍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各地区文化的特色、元素,更重要的是把握一种地方文脉,这更多可以说是本地文化性格,而不单单是艺术种类,从某些艺术品或者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他们所蕴藏的本地人文色彩中,摸清本地文化发展脉络,了解艺术家对当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直至人格方面的影响,解读这种文化氛围产生的背景,通过教材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样做对一个地方文化的重塑是极为重要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们对文化品格的了解,让他们逐步理出一条线索,在教材编写中吸收最新比较文化学的成果,这样会把我们的命题放在一个崭新的高度。
教材编写还应该意识到本土艺术价值经常是原始的、有生命力的,不能以我们现在的观点加以改造,对民族、对孩子们的负责更需要我们把握区分伪民间、伪乡土的东西,在文化中有两种东西应予以注意:一种是地域上的远离造成地方文化价值观包括人文精神被忽视,另一种是主流文化排斥的东西,这些东西也凝集着历代民间艺术家的智慧和情感。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美术本身在学校已经边缘化,通过这种教材及内容的选择,或者说以这种传播方式,也许才能真正避免边缘化的宿命。
在当代中国文学里有两个概念很耐人寻味――“他乡”、“寻根”,产生这两个概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教育中忽视自身所在地域或生活环境周围的文化,是其中的一点。让新一代了解本地历史,就是参与创造历史,对历史的解读、感受,是为了发扬光大本土文化的精髓,每当我们看到“中国结”时,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时,觉得从中国范围内来讲,本土文化的元素跟社会经济是紧密相联的。福建闽南泉州每年元宵节都举办闹花灯等民俗活动,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们参与这类活动呢?地方政府常提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以这种形式来让更多的学校学生参与其中,本身就是在创造当地历史的一种潜在的方式。从小接触地方文化元素,对学校美术教育是一个课题,也符合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把具有区域特色具有互补性的东西引入学校美术教育之中,其意义本身并不是马上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显现,而更多是把文化精神潜移默化根植于孩子们的心海里,而当今学校教育包括美术教育缺乏的正是这种文化精神。
对美术教育强调地方文化传承,不能局限于自己地方的东西,同时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因为一切人类文明的东西,均是我们教育的财富。我们认为地方文化传承是从个体的、特殊的东西的学习了解,进而推进对具有普遍意义文明的学习了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冲击下,这种学习能使他们自觉保持一种文化身份,也使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文化底蕴,以这种底蕴为出发点,让一代新人有着面向未来的文化激情和高扬精神,从而在人格上重塑一代新人的文化品格。(作者系福建泉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