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时至今日,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仍存在偏见,认为社会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科学技术得以解决;主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唯一的,它能够应用于一切研究领域;认为科教兴国中的“科学”,主要指的是科学技
事实上,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去规范,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马克思积极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同时又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当然我们不必为此而痛心,更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但确实有一个如何正确驾驭的问题。现代西方学者如罗素、海德格尔等人也都对那种科学理性至上、工具理性至上,贬低价值理性的现象进行过严肃的批判。人们越来越从现实的生活世界感受到,现代社会不能缺少哲学社会科学,不能没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和把握,不能没有蕴含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否则社会将会迷失方向,人类将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需要走出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极化的困境,做到两者的功能和价值互补。无论是将两者对立起来还是单独提升其中的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说,正如马克思所预示的那样:“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必须看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离不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首先,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就要努力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构成的系统目标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将不仅仅在物质方面,而且包括文化、政治和精神方面。其次,我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在时间上是后发的,方式上是赶超的,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它内在地要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而要这样,就必须提高自觉性和能动性,减少盲目性和被动性,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更好地加以平衡。再次,现在世界发展已经进入综合国力竞争,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其中就包括国民素质竞争和人才竞争。哲学社会科学在提高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需要先进发达的自然科学,也需要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创新意识,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此,就要不断增强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持不懈地反对教条主义,克服主观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大功能,就是为人们不断提供精神动力,解决思维方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新思想,促进观念变革,推进理论创新,推进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必须与时俱进。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加以“维护”,那就会走向反面。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不断地以其研究成果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才能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大有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出发点,也是基本的价值目标。只有坚持“二为”方向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观察社会的能动性、体悟社会的深刻性、洞见社会的科学性;才能胜任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坚持“二为”方向还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大批专门的理论家、思想家,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需要产生研究性的学术精品。但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也不能忽视哲学社会科学以通俗化、大众化、现实化为特点的普及工作。因为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执笔:余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