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亚洲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城市之一。在这样一座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城市里,如何办好一所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院长何若全教授认为,关键在于张扬个性,突出特色,实现“互动”。
张扬个性,才能彰显实力
苏州城市建设
学科个性得到了张扬,科研实力也必然随之加强。如今,该校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科研群体,如生态城市与环境科学科研群体、小城镇规划建设科研群体、环境工程与环境评价科研群体、吴地文化研究群体等。学校不但承担了约500项国家、省 部 、市级科研项目,而且主动为地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承担了华东地区100多个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咨询,其中昆山市淀山湖镇、张家港市塘桥镇被列为国家级现代化试点镇和建设部第一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张家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厅的好评;“苏州新区发展规划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苏州城市创新环境研究”等研究课题,受到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苏州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设城市,让旧韵新风融合辉映
苏州在变,变得更大、更强、更美,仅2003年一年,就有1200亿元的资金注入到基础建设中。苏州的城市化进程需要高科技手段作支撑。该校资源与城市科学系袁中金教授自豪地告诉记者 “我们综合了三种高科技手段服务于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准确获得城市的资源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清楚地绘出城市的电子地图;遥感技术可以直观分析来自卫星的数据;而同时运用这三种技术,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城市变化的动态及其投资的关系。”依托这些尖端技术,他们提出,苏州应率先建设以国际性专业城市为特色的区域城市。这一结论被苏州市政府采纳,成为苏州市“十五”规划中城市化的主要内容。
江南水城的千年神韵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永葆迷人魅力,并与现代城市风貌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成为牵动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居民游客神经的重大课题。该校充分发挥土建类和环境类学科方面的优势,率先提出“苏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方案,通过采用城市密集区污水收集集成技术、重污染水体修复组合技术、河网地区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和创新的施工方法,达到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全面改善示范区水环境质量的目的,为水乡城市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可以借鉴的关键技术。该课题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并与河海大学共同主持,进入实施阶段。
珍藏“城市记忆”,提升城市文化品牌
苏州科技学院专家提出珍藏“城市记忆”的概念,颇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千百年来,苏州基本保存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如何在老城改造中珍藏“城市记忆” 这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该校建筑系主任杨新海指出,破旧残败可以抹去,但一段城墙、一棵古树、一口老井都应保留,因为它们无不粘连着城市的血脉神经。该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与沧浪房地产开发集团合作进行的“古城保护与更新――苏州37号街坊改造”项目,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居奖”。2003年金秋十月,姑苏城外,石湖之畔,琴音缭绕。“吴门会琴”――国际古琴研讨会在该校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和上海及苏州本地的百余位琴人缦友在这里以琴会友,共同为抢救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努力。吴门琴社传人、该校汪铎教授主持的吴声琴学研究所,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一所专业从事古琴研究的学术机构,参与古琴艺术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史料研究和整理工作,为这一文化瑰宝获得该荣誉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