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某导弹团,一个光荣的团队――
短短几年,从这里走出44名研究生,走出“全军首届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许光锋等一大批学习成才先进典型;短短几年,这个团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6项,90%以上官兵提高了学历层次;多次被总部、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学习成才先进单位”、“科技练兵先进团”,
每人一张成才路线图
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飓风中,这支高技术团队应运而生。当时,望着威风凛凛的新装备,自豪感溢满官兵心怀。然而没多久,问题就出来了:新装备的雷达不能转,官兵们折腾几小时找不出原因;请专家一看,嗨,仅仅是一个小开关没摁到位。
面对高新装备和官兵低素质的反差,团党委一班人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大家认识到,没有高素质人才,即使新装备再好,也是一堆废铜烂铁。于是,他们响亮地提出:“把每个官兵都作为人才培养,把每个岗位都当作成才的舞台”,相继出台《人才建设三年规划》、《关于鼓励官兵岗位成才实施意见》等,规定每逢新兵入伍、新干部报到,都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学习成才“路线图”。
团里帮助官兵树立人人能成才、每个岗位都能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先后投资720多万元,建起多媒体电化室、电脑学习室、战术作业室,建起集维修保障、专业教学、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导弹装备技术维护保障中心等,为官兵成才创造良好环境,一大批人才合着军事变革的节拍迅速成长。譬如,被官兵们誉为“导弹专家”的许光锋,立足岗位学习成才,实现知识创新的“三次飞跃”:任修理所所长时,实现只会修理普通装备到高技术装备维护的第一次飞跃;任团装备处长时,实现只会维修特定装备到技术维护“通才”的第二次飞跃;任团参谋长时,实现从“单一技术型”到“指技合一型”的第三次飞跃。
广开人才培养快车道
新装备落户团队时,没有现成的训练模式,团里充分发挥人才“酵母”作用,从赴厂方培训人员中抽调多名技术骨干组成9个攻关小组,编写一套300多万字的系统操作规程,组织全团官兵进行强化培训。同时,采取“一带三”方式进行传帮带,形成人才滚动发展效应。在世纪之交的重大演习中,团党委坚决否定请“保姆”的建议,让技术骨干组成保障组放手工作,排除故障70多起,成功解决某系统噪声系数过大等5个重大技术难题。
透过国际上几场高科技局部战争,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打赢未来战争,必须超前培养大批信息化人才。他们迅速作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决定,任命计算机专业毕业干部张莹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和管理工作。团长王维立、政委胡卫东带领官兵很快实现基层营连光纤高速宽带局域网互联互通。之后,又研发某新装备“质量管理系统”、“维护专家系统”等官兵急需的系统软件10多个。为让信息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团党委还采取“借梯上楼”、“借才引智”等办法,邀请军地有关专家开办信息网络知识讲座、建立远程专家支援系统、选送干部到军地院校攻读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派出多名技术骨干赴有关院所和厂家研修信息化技能。同时,他们在团局域网上开辟“神剑论坛”、“在线交流”等30多个栏目,使信息化平台成为官兵求知成才的广阔天地。一级士官徐晨通过信息化平台脱颖而出,独立开发了电子图书馆、网络导航站、数字频道和公用物资管理系统,成为导弹团走出的第一个战士电脑工程师。
创建最好的成才环境
“最好的成才环境是用好每个人才”,这是团党委“一班人”的共识。为此,他们在用好人才上狠下功夫。
大学生干部蒋国清到部队不久就想脱军装,原因是部队比较艰苦,有点“水土不服”。于是,各级领导多次找蒋国清谈心,给他讲“科技练兵模范”许光锋的成才道路;同时,调他到自动化站充分发挥他网络方面的特长。蒋国清从此如鱼得水,在旅团信息网络建设中大显身手,为基层培训了一批网络骨干。
一营文书沈月生热爱维修工作,团领导就让他去做修理技工。沈月生很快成为佼佼者。之后,团领导又4次让他到地方学习。去年底,他参加军区武器雷达修理专业等级论证考核,成为一名通过高级技术职称考核的士官。
在这个团,连有技术攻关小组,班、排有专业理论辅导小组;干部有科研课题,士官有革新课目,士兵有专业研究目标。去年7月,某研究院一辆战车雷达出现故障,一时排除不了。团里派出3名技术骨干奔赴那里,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排除了专家都犯难的故障。如今,这个团拥有科研带头人5名,能独立完成装备维修保养的专家型人才19名,先后取得66项科研成果,出色完成18项重大军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