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报举行“让孩子们快乐成长”主题座谈会

2004-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参加座谈会的师生参观本报编辑部。本报记者刘新武、程伟光/摄


参加座谈会的学生代表。本报记者刘新武、程伟光/摄

本报北京5月31日电 今天,本报举行有首都部分中小学师生参加的“让孩子们快乐成长”主题座谈会,共同庆祝“六一儿童节”。来自首都近20所中小学的40余位校长、副校长、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今天一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与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翟小宁一同来到本报参加座谈会,同行的还有学校学生电视台的小台长。刘彭芝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是重中之重的课题,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她说:“光明日报与教育离得特别近,德育工作光靠学校是不够的,光明日报的工作起到了学校与社会的衔接作用。”

德育工作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对此,北京实验二小副校长冯红深有感触。不久前,实验二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节演出,“我们的理念是:台上台下都是演员。结果,台上的孩子与台下的家长形成了互动,场面非常感人。”实验二小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充满爱意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爱学校、爱社会、爱家庭”,引导学生形成爱的情感、行为和品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面对老朋友、老同行,北京汇文中学副校长解海涛显得十分激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的举措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可以说,这使我们德育工作者走进了又一个春天 ”解海涛说,汇文中学目前已经有3个“免监班”,这3个班的学生考试时根本不用教师监考,学生甚至可以走出考场。“这种老师和同学间相互的信任是长期实践培养起来的,德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我相信,在良好的学风影响下,在严肃的治学风气里,‘免监班’会越来越多。”

对当前社会上一些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成长的不良现象,老师们也不无担忧。北京十一学校教育处副处长陈雪芬说,现在一些孩子们常看的口袋书、卡通书充斥了不健康的东西,有些书甚至反复让青少年“走向死亡、面向死亡”,这种出版物必须有人管。北师大实验中学团委书记孙明杰强调,应该注重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用丰富的精神食粮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操。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认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品德的培养联系密切,应该让孩子们以灿烂的心理迎接未来。丁香小学副校长张可义表示,目前不仅学生的心理压力大、负担重,教师的心理压力同样不可忽视。丁香小学提倡教师家访,要求老师首先向学生打招呼:“好孩子,你好 ”,给孩子提供“吃苦”磨练的机会,这些都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道德倒传递’现象,孩子们的表现往往比一些成年人更好!”北京育才学校校长王建宗引出了一个更为严肃的话题。“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构建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品位地生活。”

北京景山学校副校长徐秀筠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来中国学习的美国孩子住进了北京的“家”,“中国妈妈”对他无微不到的照顾令他感动,他每天都要亲吻他的“中国妈妈”。“可是,我们有些孩子得到了父母的爱,总以为那是应该的,这种差距令人担忧!”徐秀筠说。

北京师大附中副校长刘德齐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一定要在“改进”上下功夫。他说,如今的学生“难管”,是因为德育“没有真正抓住学生”,对德育的内容、方法、过程要加强研究,要与时俱进。对学生,要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

大家认为,光明日报举办这样的座谈会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光明日报开展与中小学手拉手活动,很有力度,与校园生活贴近,广大中小学一定会积极参与,共同把这一活动长期进行下去。

本报总编辑袁志发在会上讲了话。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本报副总编辑赵德润和北京五中副校长高宇军、北京西藏中学副校长史文波、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副校长孟福来、北京三十五中校长助理李亚明、北京十四中教育处主任董成勋、北京实验一小教导主任贾振平、北师大实验小学教师王艳玲等以及近20名中小学生。

图文报道:让孩子们快乐成长――本报举办首都部分中小学师生六一座谈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