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应届毕业生离校时间的临近,从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学生中传来一个接一个喜讯:今年大多数毕业生已被上海、江苏等地的重点中学“订购一空”,通过研究生初试分数线达40余人。据统计,文学院今年有毕业生289人,按规定有25%的比例可以非师范就业,但是非师范单位要人比例已经超过50%,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该院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其中奥秘何在?
追求育人模式的新跨越
徐师大文学院从新世纪起不断加快教育创新步伐,确立了崭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即:以优质课程教学为主体,以高效实践活动为依托,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严格的科研训练为支撑,培养人格健全、基础厚实、口径宽阔、特长鲜明的优秀人才。为此,该院推出了一系列崭新举措。
抓住课堂这一主战场,实施问题教学。如在专业学习方面,该院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等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精心准备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探索问题,将答案反馈在课堂上由教师评点,师生互动交流,出现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喜人局面。同时,适当压缩基础课的学时学分,更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并使教师的学术专业与学生兴趣、考研相结合,现在选修课比例已达到课时的25%。
充分挖掘学术资源,开办各类学术讲座。自2000年以来,该院平均每学期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30余次,其中既有本院的专家教授,也有外请的知名学者、政府官员。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就有南京大学中文系赵宪章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傅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匡汉研究员、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王铁琨副司长等为学生开了近40场专题讲座。新颖、前沿的学术讲座吸引了大批学生,以致于不少会场“人满为患”。
为培育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创立导师制度。该院所有专任教师均为学生导师,定期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依托社团培育学生。“雷雨”、“桃蹊”、“零点学堂”、“兰亭”、“汉风”等社团在该院有着悠久历史,深受学生喜爱,在特长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举办学术论文比赛。为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该院从2001年起,每年举办研究生、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都由专家评比和审查,根据优秀等级由学院进行奖励。
为学生创新提供制度保证。2003年该院设立了创新学分,每学期对学生参与讲座、发表文章、学术论文获奖、考研等方面情况进行定量考核和计分,还重奖各年级创新学分得分的前三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4年多来,该院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9%以上,上海、苏南、苏中约20多所中学开出优厚条件,每年直接到校要人。用人单位认为,该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育人理念先进,学风扎实,基础厚实,为人朴实。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今年从各地赶来的招聘者,一致向记者作了这样的评价。近5年来,学生正式出版专著5部,参加科研开发、社会实践5000多人次。2002年,以该院学生为主体组成的徐州师大辩论队获江苏省“步步高”大专辩论赛冠军。校园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全国大学生“理想杯”电视作品比赛最高奖。
4年来,该院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27项,省级奖项118项,校、市级奖项267项,位居全省高校院系前列。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新世纪以来,该院一直以结构合理、基础扎实、作风严谨、教研双馨、敬岗爱业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立教师人才库,不断提高教师内在素质。鼓励专职教师进修、深造,近5年来有16名中青年教师去国内著名高校读博,还有4名教师赴国外讲学进修。不断从国内高校引进各类紧缺人才,并给予良好的待遇。
加强师德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学风。涌现出了一批“学高身正的模范”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模范”赵兴勤教授在教研室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他注重加强梯队建设,培养新生力量,该教研室4年培养了11名博士。
加强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向更高目标冲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已建成省级优秀课程6门,精品课程2门。“十五”以来,该院中文学科教师已取得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社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