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病历的使用正成为一种趋势。电子病历能使医疗系统发生哪些变化,患者能得到何种便利?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本刊近日邀请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计算机医学应用研究室研究员曹德贤、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纪京平、实达科技软件系统集团卫生医疗事业部副总经理杨秀合对此作了探讨。
●电子病历并不是纸写病历的电子化
●英国政府投入五十五亿英镑做电子病历
●美国医生真正用电子处方的仅百分之二十
●有的医生认为做电子病历是限制自己
王才有李包罗曹德贤
纪京平杨秀合
称电子健康记录更准确
主持人:一提电子病历,很多人想,是不是把原有的那些病历记录全部输入计算机,就变成电子病历了?
王才有:5年前,西安有一家医院把所有医生写的医嘱、化验单、检查结果等都经过扫描,称之为电子病历,实际上这只是病历的电子化。电子病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只有数字化后才可能建立起电子病历系统,才可能实现共享、计算、统计、循征医学,帮助医生出主意,做研究和医疗。
李包罗:把电子病历简单地理解为临床医疗文档的计算机化是不准确的。实际上,电子病历是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发展比较完善后的一个结果,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集成与相关服务,不是可以单独追求的一个产品,它不仅包括病人全部的临床信息,如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还包括丰富的医学知识与联机服务。
曹德贤:我认为电子病历有两个基本的属性:第一、它是覆盖整个人的健康记录,包括病史、体检记录甚至从小儿开始的计划免疫记录。第二、要能在网上做传输,记录本身可以互操作和共享。
李包罗:现在比较流行的提法是电子病历和电子病历系统,把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要把一个人一生与健康有关的记录数字化,当然包括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在线等过程,使它能够对病人一生的健康提供服务以及对人群提供卫生信息服务。此外,还应包括一套服务,能涵盖整个就医过程和处理过程。
主持人:也就是说电子病历不仅为患者个人提供服务。
王才有:电子病历最终要提供两种服务: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对个人来讲,医生根据这个人的所有资料帮他解决健康问题,对人群来说,是指跟踪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变化,政府或者公共卫生部门据此采取措施。
主持人:电子病历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李包罗:电子病历有很多种叫法,研究电子病历的权威机构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在1991年时叫计算机化的病人记录 CPR ,还有一种叫法是电子病人记录 EMR ,这两个其实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指把病人的信息计算机化。现在国际上几乎全用电子健康记录(EHR)了,不光是病人的信息,还包括健康人的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从学术意义上讲,电子健康记录(EHR)比电子病历的叫法更准确。
电子病历最终要实现三个目标
主持人:建立电子病历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李包罗:美国总统布什在对众议院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把建立电子病历的目标概括成三句话:“将健康记录计算机化,我们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事故、降低费用、提高医疗水平。”
王才有:我纠正一下,不是降低医疗费用,是降低医疗费用的增长。
主持人:我们更关心的是建立电子病历能给患者带来什么好处。
李包罗:通过使用电子病历,减少医疗错误、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的好处非常明显。比如,大夫开药时,有两种药有明显冲突,可大夫不知道,结果让你吃了。有了电子病历,一开药系统就会提示两种药有冲突。又比如抗生素,服用若干天不起作用就该换,电子病历系统到时就会提醒大夫,对病人,这是不是避免了盲目吃药,减少了费用?
曹德贤:汉城国立大学医院已经实现了无纸作业,病人在家上网可以查到自己的化验单,还可以在网上预约挂号。
杨秀合:电子病历系统是实现医院诊疗信息共享和医院实现电子化服务的基础。从技术上来讲,不同医院的各种诊疗信息完全可以实现共享。
主持人:这些应用目前在国内是否也能实现?
杨秀合:某种意义上,国内有些医院已经实现了电子病历系统雏形。个别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规划建设区域医疗信息系统。
曹德贤:电子病历的这些应用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有很多外在的条件如果不具备,就实现不了。
主持人:实现的难点在哪?
曹德贤:一是在我国医疗改革过程中,面向市场的医院管理方式还没有走上正轨。对各级领导来说,医疗信息化特别是电子病历的建设还没有成为他们关注的热点。第二,立法和配套政策没跟上。
纪京平:电子病历目前在国内之所以难做,我感觉最主要的还是缺少原动力,医院没需求,医生没动力。
主持人:怎么理解?
纪京平:从医院角度来讲,现在没有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如果医院竞争激烈到连每个病人都要力争,它就必须从管理上降低成本,这时候需求就有了,现在这种体制下医院建不建电子病历觉得无所谓。
从医生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做电子病历是限制自己。多年来,医生这个职业自由性一直比较强,现在要规范化、标准化,他要调整工作方式,要适应这套系统,要去改变他的一些医疗行为,医生没有积极性。
王才有:一开始这种需求肯定不是很强烈,但现在渐渐多起来了,因为医院里的数字化设备越来越多,不同的系统之间要交换,大小医院之间也要交换信息,交换就要有标准,马上医院就会产生需求。另外,政府部门对电子病历已经有了认识,为电子病历奠定基础的一些工作已经开始。
主持人:对电子病历的建设,卫生部有没有推进计划?
王才有:我们今年准备做三件事:1、委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做基本数据元素的标准化问题,把医院当前最需要使用的一些标准,先罗列出来。2、公共信息的卫生标准工作,正式委派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做。3、委托解放军总后卫生部承担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架构的研究工作。建设电子病历应遵循四条原则
主持人:电子病历在国外应用得好吗?
李包罗:3年来,美国全功能电子病历投入使用的始终在12%到13%,虽然每年都有一大批新安装的,但使用的数量并没有增长,可见困难还是很大的。
曹德贤:美国搞了这么多年的电子病历计算机临床应用,但我看到最新的数字是,美国的医生真正用电子处方的只有20%。实现电子病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主持人:从全球范围来看是怎么建设电子病历的?
李包罗: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政府主导,一种是市场主导。政府主导的有加拿大、德国、英国、丹麦、中国香港、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采用市场主导的有美国、南非、巴西。英国政府投入了55亿英镑做电子病历,用10年时间做完,让所有医院去用。
政府主导的好处是解决了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但是共享的内容很有限,凡是政府管的,驱动力不够,凡是市场驱动的,标准化又不够。
曹德贤:美国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产学研参与,政府做组织工作,利用产学研的力量,但仍然是以市场、产业为主。
李包罗:我国应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既能够有市场驱动,又有国家控制。
曹德贤:推动电子病历建设,有四条原则很有借鉴意义:第一、电子病历不是产品。第二、技术不是驱动力,并不是有了技术就非得这么做,需求才是真正的驱动力。第三、人是决定的因素,技术只是工具。第四、安全第一。这四项原则是国际上搞电子病历的权威人士调查了各大洲实现电子病历的情况后总结出来的。
选题策划 张碧涌 info@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