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跟随江苏有关领导从江南到江北,从城市到乡村进行了采访,切身感受到,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江苏省在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额还居全国首位,现在投资需求已出现回落态势。1至4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708.1亿元,比一季度回落29.3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2800个,比一季度回落22.8个百分点。钢铁项目投资额下降17个百分点。
重新细化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
“铁本事件”发生以后,“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成为江苏各级干部思考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省委书记李源潮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干部 “遇到红灯时既不能抢道,更不能熄火,这样才能保证绿灯亮时继续前行。”针对江苏GDP总量大而老百姓不富裕的实际情况,江苏重新细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大类18项综合指标体系。
人们注意到,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将“富民优先”放在了突出位置上,首次明确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与人均GDP超3000美元一起,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发展指标,从而真正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内容。这一指标的提出,也从政绩考核的源头上,将各地领导干部从只片面关注GDP,转向关心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富民优先”已成为深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头脑的一根“弦”。
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考核指标,目前全省已经和基本达标的有7项,分别是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出行、恩格尔系数、社会保障中的城镇劳动保障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和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统计表明,去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62元,增长13.2%,为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4239元,增幅高于前7年的水平。今年江苏省百姓收入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凸显。据统计,一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3792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6元,增长13.7%。
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
面对“铁本事件”的惨痛教训,江苏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查自纠,把国务院对“铁本事件”的查处作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高调优的一次机遇,将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投资的所有项目逐个排队,缩小规模,清理整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集约型经济、环保型产业。
首先是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清理整顿,把好土地供给“闸门”。省里明确提出,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清理去年以来的土地审批和占用情况,加大整顿违法批地、非法占地的行为;清理闲置土地,建设用地2年不开发的一律收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将6606万亩基本农田的保护责任落实到村组、农户和地块。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在开发区推广多层标准厂房。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江苏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2003年,江苏省三项产业的比重分别是8.9 54.5 36.6,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8%,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此,江苏省提出了“三调”,即调优产业结构,调高产业层次,调强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趋向,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启动实施了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双倍增”计划。同时确定了重点扶持“六个一批”的政策导向,即支持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重大技改项目;一批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和环保治理改造项目;一批重点安全生产技改项目;一批重点投产技改项目与一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
眼下正是夏收时节,田野里一片金黄。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各地农民和农业部门正在欣喜地抢收小麦和油菜籽。而来自有关部门的初步测算,今年江苏省水稻面积有望超过3000万亩,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全年粮食将能增产25亿公斤,农民仅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人均增收有望超过200元。
由省里启动的“500万农民由农向工大转移工程”已全面实施。南北结对挂钩等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苏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希望的田野。为确保农民进城后凭技能吃饭,省财政去年拨款2000万元,专项用于苏北“百万农民大培训”,今年拨款已增至4000万元。
记者在江苏采访了解到,因为投资项目的污染隐患不能消除,一项环境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镇江市最近婉拒了一个投资2.7亿美元的外资项目。这个预计年产13万吨胶粘短绒纤维的项目曾被多家城市争取,一旦投产,将会对地方经济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当外方最后选择落户镇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可持续发展,忍痛割爱,最终行使了“否决权”。有关领导告诉记者,科学发展观绝不是一句口号,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实施“三沿”战略,倡导三个“集中”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约江苏发展的一大瓶颈。近期,江苏积极实施产业布局的大调整,将主要集中在苏南的工业布局,调整为“三沿”格局。即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加工工业带。
在“三沿”战略的实施进程中,省里重点加大对苏北的帮扶力度。通过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激发苏北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据了解,去年省级投向苏北的资金达到203亿元,其中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59.27亿元。
针对江苏人口密集、土地面积少的特点,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为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省里明确要求,工业园区投资强度每亩必须在100万元以上。苏南等富裕地区控制盖农民别墅,转向改建节约土地的公寓式农民新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徐州市的一个镇近期上了23个项目,竟然没有征用一分可耕地。该镇利用撤乡并镇后闲置的办公场所、镇机关部门闲置场院、废旧仓库、倒闭企业厂房,甚至村里的旧猪圈等计277亩,办起了23个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总投资2.58亿元,新增税收1808万元,同比增长63%,节约耕地351亩,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150人,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