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听精神的激越之音

2004-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运仕 我有话说

精神如何可以嘶鸣?拿到这本厚厚的《精神嘶鸣》,在夜晚的床头灯下,我认认真真地把它看了个究竟。一时间,只觉得这“嘶鸣”二字极富魅力,仿佛让我听到刀剑碰撞的激越之音,看到万马奔腾的喧嚣

场面。

该书分为5辑。第一辑“态度与真实”,阐述的是学术态度和学术品格;第二辑“想象与变革”,分析的是个体命运与人类命运的趋同;第三辑“关乎性格,关乎命运”,是对一些著名学人的风骨的品评;第四辑“学问人与自然人”,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深刻问题;第五辑“走出精神的盆地”,表现的是对人的精神和主体性的思索。书的内容覆盖面相当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宗教等多方面的题材。虽然总体来说,这些文章属于品人品书的性质,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品人品书。大凡品人品书之作,或流于带有情绪的批评,或是肤浅的阿谀之词,而本书品人则带出对历史与时代的思考,品书则引出对社会与人生的无限遐思。其中的精要之义,谓之思想火花,谓之人文精神,谓之社会审视,都不为过誉之词。

先说品人。人是社会的主体,创造历史,创造时代。一个人的故事,特别是那些有重大影响的人的故事,往往能折射出历史和时代的影子。由此,品人则要以其人为出发点,以其人为视角,从而审视历史,思考时代,追踪人类的欲求和文明的发展。这样的品人又突破了其人其事的藩篱,把目光投入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比如关于伯林的讨论,是眼下最为热门的话题,而该书中王吉鸣的一篇《冷静的看客还是聚光灯下的角色――关于伯林的断想》,超越了对伯林个人的品评,而转向对人类的命运问题的思考。这样深刻的文字,不就是精神的呐喊吗?

再说品书。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毛泽东同志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但是书要如何去读?关键要品出其中滋味,文化味、精神味,乃至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所以,一篇书评如此,应该是达到了一种境界,应该是体现了“书是人类精神食粮”这句话的社会意义。本书中所选录的一些书评,诚如编者在前言中所说,都是“有相当深入思考的文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靠什么来导航呢?应该是精神。人们不是常把精神比作“里程碑”,比作“坐标”吗?而精神往往来自对国家、民族现实的思考与总结。这种思考与总结的重任又总是担负在学界人的肩上。因此,听听他们的精神嘶鸣,或者说是精神的大合唱,就尤其显得必要,尤其具有社会意义。

《精神嘶鸣》 常大林 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