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倡学术沙龙

2004-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文斌 我有话说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对笔者谈起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冯・卡门手下从事研究工作的情况 每逢星期三下午,研究所照例要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科研人员报告自己的工作进展,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同时说明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大家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到了周末的晚上,这种讨论会就改在冯・卡门

的家里进行。教授、助教和学生围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交谈,各种意见充分讨论,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欢声笑语中,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中,一盘盘糖果和点心、一杯杯饮料和美酒消耗殆尽,许多创造性的思维如潮涌泉喷。

其实,像这样的情境,许多科学家都亲身经历过。外国人把这种讨论的形式称之为“沙龙”。沙龙的本意是会客厅的意思,后引申为自由讨论的场所。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专利审查员的时候,就联络了索洛文、哈比希特、贝索等年轻人常常在“奥林匹亚”咖啡馆聚会,谈论当代科学和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这些年轻人把自己的这个小团体戏称为“奥林匹亚科学院”或“快乐学院”,实际上就是一个哲学和科学沙龙。这个沙龙为爱因斯坦当时正在思考的相对论提供了思想的灵感和理论的支持。

学术沙龙对活跃学术气氛、促进科学研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与那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会不一样,没有被框死的议题,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没有规定的发言时间和顺序,更没有一言九鼎的权威性结论。思维任意驰骋,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观点或观念的碰撞,常常冒出灿烂的火花,收到令人惊喜的果实;相互的沟通和思想的互动,常能扫除研究中的迷雾,显露出清晰而奇特的景色。另外,这种沙龙组织形式灵活,不需要进行繁琐的准备,不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人员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频次可高可低,场地可大可小,完全是一种开放式的、散漫式的讨论,既轻松自由,又务实高效,实在值得大力提倡。

记得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内一些有识之士曾大声疾呼并身体力行组织学术沙龙活动,可这一努力终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如今,我国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和水平,都远非那个年代可比,但学术沙龙却仍不多见。问题主要在哪里呢 我以为科学研究的过分功利化应是重要原因之一。很多科研小集体都在忙于有经济效益的项目,而这种项目恰恰是封闭的、排外的,项目外的人既无权利也无兴趣参与,项目内的人则只着眼于完事交差,尽快获取经济收益,探讨研究的风气难于形成。加之近些年来,我国虽在提倡自由研究,但自由研究的风气并未真正形成,开展自由研究的科学家也未形成群落,学术沙龙自然成了无源之水。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学术沙龙的条件。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群体中,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科研小集体,这些自然群落就是形成学术沙龙的良好背景。问题是要有人去牵头,要有人去鼓动,要有人去实践。参与的人多了,尝到甜头的人多了,风气就会形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