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改革的前提是要规避大的社会震荡。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丽江民族歌舞团采取了过渡适应、分期到位的方法,接续了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关系,人员合理分流政策,减少了震荡和阻力。
原来依附于政府的文艺院团,不但不用政府掏钱养人养戏,还能向政府上交利税。我们希望发生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这场改革,能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今年丽江的雨季比往年来得都早。然而,连绵的阴雨却丝毫不能阻挡人们对《丽水金沙》演出的热情。6月19日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冒雨走进了地处云南西北部现代化的丽江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放眼望去,这个可以容纳760余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负责票房的李强告诉记者,120元一张的演出票几天前就已销售一空。为了适应市场运作要求,真正按企业化管理,歌舞团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
歌舞团长期习惯于“找市长而不找市场”
2001年7月,新上任的丽江市委书记欧阳坚在市文化系统调研时又遇到了前任遭遇的同样问题 市民族歌舞团经费短缺,保工资都困难,无力进行创作,要求补足30万元的缺口。
由于政府长期对文化管办不分,那时的丽江民族歌舞团全靠国家财政包养,五、六十人的队伍,每年政府要花80多万元。然而,全团一年的演出集中在“文化下乡”期间,加起来不过一、二十场,节目的质量也不高,基本上没有商业演出,人均月收入不过七、八百元,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人心涣散。
另一方面,丽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规模可观的旅游市场。每年约有300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涌入小小的丽江城。他们渴望用很短的时间,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多彩的民族文化。
曾担任过云南省计委副主任、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欧阳坚,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突出的供需矛盾和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和观念两大障碍。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丽江市委决定选取市民族歌舞团做试点,尝试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丽江改革歌舞团体制的大胆探索得到前来考察的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2003年4月,丽江市被列为全国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
借助外资外智,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丽江是西部的一个财政穷市,单靠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文化事业,而且丽江还缺乏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也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举办经营性文化实体。
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红萍说:“《丽水金沙》的成功证明,把文化事业单位中属于完全经营型的职能从现行体制中剥离出来,借助外资、外智,采取多渠道融资的方式,创新机制,培育好文化市场的主体――文化企业,以此来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切实可行的。”
2001年底,在欧阳坚以及宣传部领导的支持下,民族歌舞团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引进深圳的资金和先进的舞美编排艺术、管理经验,与丽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转换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
为了适应市场运作要求,真正按企业化管理,歌舞团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比如在演出时对同一角色实行A、B、C角制,谁行谁上,能者多劳多得。这样一来,人们的精神面貌大变,混日子的没了,大家除了集中精力演出,空闲时间还拼命练功,踊跃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培训。演员收入从过去的每月平均七八百元,增加到月均2000元,最高时有人每月可拿4000多元。
很快,歌舞团除了自己发工资外,还能向政府交纳包括场租、人才管理、税收在内的60多万元,政府再也不用掏钱养人养戏,一年下来就节约了近百万元。
依托旅游,面向市场,打造精品
也许别人不信,但这的确是真的:一位瑞士游客总共在丽江呆了7天,却连续6个晚上去看《丽水金沙》。像这样多次前来观看同一台文艺演出的海内外游客还大有人在。
为了满足广大旅游者的心愿,用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向世人展示丽江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深圳能量有限公司高起点高投入,斥资约800万元,在演出剧场装置了从意大利、美国等地进口的电脑变色灯、换色器、操控台等一流的设备;聘请云南省一级编导、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周培武担任总导演;云南省著名作曲家吴毅任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中国舞美学会副秘书长鞠毅担任舞美、灯光设计;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设计制作舞美布景;深圳合众合艺术设计公司设计制作各式精美的民族服饰,共同创作完成了大型民族服饰、民族风情舞蹈诗画《丽水金沙》。
丽江民族演艺公司总经理周志强说,文化产品好不好,领导说了不算,必须消费者认可,《丽水金沙》在策划时就着眼于旅游市场,定位在吸引各地来丽江旅游的游客,把它做成长期面向市场的旅游项目。因此,淘汰了过去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歌舞表现形式,编创人员大胆创新,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择取当地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丽江民族文化独特而无穷的魅力。
到目前为止,《丽水金沙》已经演出940多场,观众40余万人次,总收入近5000万元。演职员收入的大幅增加,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干劲。被誉为台柱子的白族演员李宏波,面对观众的掌声,跳得更有激情。改革前对歌舞团感到灰心丧气的他,如今最高兴的是终于找到了干事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