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谈中等城市的和谐管理

2004-06-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申振君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我有话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论,切中城市管理的主题与核心,为解决现代城市,包括中等城市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维方式和办法。

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借鉴现代城市管理经验,其要旨在于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适应现代市场体制的特点,建立现代市政体制,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体制与现代市场机制的和谐;运用现代人文思想,创造亲情关系,实现现代人际关系的和谐;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实现传统管理手段与现代管理方法的和谐。为此就要实现总体型管理、生态型管理、人文型管理和网络型管理。

总体型管理。城市是个复杂的大系统。现代城市不断繁衍出新的情况和问题,产生新的职能和产业。城市作为一个运动的综合大社区,其活动频率增加,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它要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环境系统以及各部门子系统按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协调运转。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马克思的总体论思想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的实质,是人与这一复杂系统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失调,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持续供给的能力和良性循环的生存环境,有赖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自然资源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和社会经济的自组织能力,有赖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部门间的协调行为以及民众的监督和参与意识。其中任何一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将影响到其他部分以及整体过程。因此,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必须树立总体观念。只有用大视角认识城市管理问题,运用系统原理进行管理,用总体论的观点管理城市事务,规划城市未来,才能取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效果。

实现中等城市的总体型管理,就要在物质环境层面上、制度法规层面上和思想道德层面上全面把握。物质环境层面主要涉及城市设计、规划、监督检查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居民的住区及公共设施等有形环境的布局以及建筑质量等问题的运行情况,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制度层面就要考虑到各种法规政策制度建设,思想层面的建设包括种种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建设,以及教育形式等。

生态型管理。现代生态思想源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三点共识:(1)20世纪30-60年代全球公害事件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活动的环境约束性;(2)20世纪70-90年代全球环境恶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制约,如城市上空的热岛效应,使人类开始认识到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或不合理的生产消费方式对全球环境的累积影响;(3)人口剧增导致人类住区环境恶化,城市用水紧张及世界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使人类认识到粗放型的生产及消费模式给生存带来的可怕后果。

21世纪的经济是生态经济,突出矛盾是生态问题。尽管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是目前城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8%,工业生产中木材消耗量占76%,自来水消耗量占60%。20世纪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加。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有1.6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10。据预测,到2006年,全世界将有一半的人口 32亿 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数量将比1900年增加19倍。所以,需要在能源、水、交通、土地、食品供应、废弃物回收和利用等方面对城市的未来加以设计。规划好城市,就是规划好人类的未来,实现对城市的生态型管理,就是建设美好的明天。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生态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能单纯地把自然当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能与人类友善相处的一切生命,进行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交流。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基本消除环境公害,并形成天蓝、地绿、水清、林秀和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才能谈得上现代化。

人文型管理。中国文化作为人文型的文化,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蕴涵。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它作为道德的基础,具有终极关怀的性质。

我们正处在城市扩张的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往往会出现一些代替人类应有的目标而不是体现服务于人类的目标。在21世纪,我们的城市发展必须把人放在全部活动的中心地位,变粗放的管治型为亲情的服务型管理,创造最符合人的活动区域和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并用足够的设施完善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

网络型管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信息时代,或者说网络时代。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趋势,信息时代占支配地位的功能和过程均是围绕网络逐渐构成的。信息技术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一样重要,它重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根植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技术范式,它使社会再结构化。

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网络型管理”广义上讲是用网络的观念,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协调。“网络型管理”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实现城市的网络型管理,就必须加快城乡企业家网络、商品生产网络、流通网络、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形成,促进城镇网络化、基础设施网络化、产业网络化、企业网络化和市场网络化,最终实现城市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密切,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并构成一个维系区域网络系统共生共长的空间系统,从而使城市发展进入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轨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