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校异地扩张不能损害学生

2004-07-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效仁 我有话说

“我们都是冲着这所名校来的,所有的考生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学习和生活权利。为什么就我们这几个专业的考生要被安排到一个没有图书馆、没有校园、没有导师、没有学术氛围的地方去学习?”某高校的网站上一度贴满了这样的帖子。

名校异地扩张办学院、办分校并不少见。无论是打着什么旗号,都被校方当作“一项

重要的战略举措”,名校成立异地学院据称是为了拓展办学空间,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从主观意愿看是好意。但凡事必须量力而行,名校扩张也不能逃脱这一规律性。况且办校毕竟与办一所商业连锁经营店不同,除了要有经营场所硬件设施外,还要有重要的软件建设。即主要是靠师资力量和办学设备,以及在该学校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名校的名气是靠教育教学的质量堆积起来的,是靠教与学两方面,前者出大师,后者出名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学校的名气之大并非就是规模之大,不在分校多寡。

但一些学校把名气与规模大小等同了起来,把异地扩张,一味地把做大规模当作做强的重要标志,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也要上。失去了最起码硬件如图书馆等基本设施的学校还是个学校吗?假如说,房子可以借人家的,师资又如何?一些异地扩张的名校的做法是,大学本部去给学生上课的教师仅有两三个,更多的教师是从当地的一些院校配置,占了所授课的大多数。这样的教学能保证教育质量吗?

事实是,目前一些普遍跟风扩召的名校,导致的是学校办学力量分散,教师疲于奔命,学生素质下降,长期以往,别说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连保障学生的受教育质量都很难。学生难以见到导师,难以感受其学术风范,难以感受大学之大,甚至连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都要打折扣,何况还要比他人多交更多的学费,付出更大的成本,包括成长的成本,对于学子来说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当然,这种损害和损失亦是双向的,学子成不了名校的名生,对学校的仰慕变成了怨尤,公众对名校的公平公正形象,对于名校教书育人的宗旨提出质疑,学校难以自圆其说,自顾不暇,不是“自毁长城”吗?名校以牺牲学生的正当权利作代价实现异地扩张,实在不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当为有识见有胸襟的名校戒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