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

2004-07-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辩证思考
俞文达顾关清

民族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协调、凝聚民族内部关系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和推动本民族朝着共同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要使中华民族精神保持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开拓

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必须在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具体把握上,坚持以下几个统一。

一、坚持弘扬与培育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不仅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要大力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渗透在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民族精神既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又是一个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由此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囿于传统,沉湎于传统,而应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必然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然而,推动民族进步,并不只是继承传统的民族精神,而是要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不同民族的精神不同,就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民族精神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民族精神是在继承和变迁中演进的。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我国现代史为例,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民族精神,两者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创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有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从逻辑上讲,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要在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弘扬。同样,民族精神又需要在弘扬中进行培育,它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坚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必须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方面,为优秀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古为今用;另一方面,着眼于丰富和发展,培育时代的民族精神,推陈出新。

二、坚持爱国与敬业的辩证统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主题。封建社会,爱国主义总是同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反对统治阶级内部昏庸腐败的斗争相联系的。当然也包含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的安全统一。近代以来,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捍卫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反对依附帝国主义并出卖国家主权的反动统治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追求和贡献。这是因为如果经济不发展,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的独立也难以维持和巩固。

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切实的内涵。古人云,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更多地不是表现为赴汤蹈火、壮怀激烈,而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推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说,爱岗敬业是新时期最广泛、最普遍、最经常的爱国主义行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不是靠坐而论道,靠说大话、空话、套话,而是靠把爱国思想化为爱国行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精辟概括。

爱国与敬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爱国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国的必然要求。它们都是建立在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基础之上的。一个不爱国的人是很难做到敬业的;一个不敬业的人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国。敬业要在爱国的前提条件下做到:一是要热爱本职工作。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应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地位,一心一意为他人、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为民族多作贡献。三是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一个人如果只有敬业的良好愿望,而不具备敬业的各种素质,那么敬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刻苦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才能担当起本职工作的责任。四是要有忠于职守的责任心。忠于职守是职业责任、职业义务、职业纪律的集中表现,必须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

三、坚持教育与践行的辩证统一。教育的本质是“教化”,教化的目的是“育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离不开对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把握。要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必须加强国民教育,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之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社会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反对腐朽统治、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无私无畏精神。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和人民共同富裕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辉煌业绩。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要克服民族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必须教育国民以主人翁的态度,俯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洞察民族精神的底蕴,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同时还要通过对世界各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比较和鉴别,来反观本民族所处的地位,以利于倡导、传播、培育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内在灵魂,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每个国民对它的认同和接受。真正的民族精神是植根于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民族群体之中的,内化于每个国民心理意识、言论行为之中的。离开了对国民的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就难以树立和增强,更不可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之成为国民的主体意识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因此,民族精神的教育既要立足于实践生活的土壤,又要指导实践的发展。实践是人们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民族精神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民族精神实践活动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人们的心理、观念、精神实际上都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民族精神教育无论其内容如何具体,表现形式怎样多变,归根到底都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只有立足于此,坚持教育与践行的辩证统一,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信守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是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和精神气质等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必须靠发展;我们要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履行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甚至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珍惜并用好这一机遇期,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重重矛盾和困难、巨大的压力和风险,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凝结智慧、整合力量、共同奋斗、勇往直前。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功能,其为全民族所共有的价值取向,犹如社会的粘合剂,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紧凝聚、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勇于创新、坚强有力的统一整体,全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加速前进;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激励、焕发全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而振奋精神、顽强拼搏,成为加快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如果缺乏民族精神的凝聚,我国近十三亿人口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很难保持统一和稳定,更谈不上发展或加快发展。人心散则国必弱,人心齐则国必兴。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精神前提和思想保证。我们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亿万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把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聚集起来,齐心协力地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加速推向前进。

其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当三者彼此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和开放的世界之中,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导引和精神支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世界范围的文化激荡和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的加剧,迫切需要我们在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广泛吸收各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同时,发挥民族精神的导引和支撑作用,坚持自主意识,构筑思想防线,抵制错误思潮,增强文化自觉,从而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于理性思维和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开发民族的智力,增强认知事物的能力,不断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发现和有所发明,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有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为此,我们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须内容,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纳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再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思想,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预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的重大创新。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理想、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各项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理想一旦丢失,人们就失去了内心的“守门人”,就会有一种无根感、无方向,如同在黑夜中漂流,茫然不知所去。理想的建设,归根到底是民族精神的建设。民族精神可以深化人们对人生的理解,鼓励人们对人生的创造性追求,培养人们对人生事业的崇高感及奋发进取的意志,使整个民族在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上也获得提升。而当前在一些领域和地方出现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沉渣泛起,腐败蔓延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民族精神失落造成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来抓,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建造人的精神家园,培育“四有”公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执笔:蒋斌、周薇)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
粟道平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就越深邃,民族精神就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升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和合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与挫折。这一切,不仅深刻地联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决定着他们的思想感情,而且影响着众多其他外国民族和异域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社会是一个整体,个体总是生活于群体之中,是民族、国家之一员,因此,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以此为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要求社会成员服从群体、群体服从国家、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例如,法国也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许多初到法国的外国人都注意到,法国人不喜欢说英语。这倒不完全是因为法国人的英语水平不高。有的法国人明明能听懂英语,也会说英语,却用法语回答游人的问题。法国人说:“也许这就是所谓‘法兰西例外的’一个表现吧!法语是法兰西文化的依托和载体。法国人对自己的语言“像对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又是增加青年学生教育的深度和力度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面对世界范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高校的德育工作,才能为国家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四有”公民。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它在全球的发展,是要求其他民族接受这种文化,而不是交流。这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对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的冲击,是在文化上对其他民族的一种压迫。在一些国家,西方的思想文化在人权、民主、自由等问题上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使这些国家的文化被“西化”,这些民族的文化不断失去民族特征,其民族精神不断失去作用,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发生了变化,危及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安全。

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吸收优秀文化,抛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也要奉行“拿来主义”,吸取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一方面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抵制与拒绝西方“强势”文化中的腐朽内容,坚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丢掉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蕴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蕴含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中,蕴含在中华儿女五千年奋斗创造的足迹中,蕴含在中华儿女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对中华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了解和认识,使人们深刻认识和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繁荣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只有对于中华民族的认识和了解愈深,对于我们民族的精神认识和了解愈深,才能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使之进一步内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

杨叔子院士讲过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才得以存在与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这一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我们必定能完成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从而再一次显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娃娃抓起
孙健陈晓龙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和培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从长远出发,从娃娃抓起。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工作。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很大成绩。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为新时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行了新的部署,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表明,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竞争,更是隐藏于背后的思想、文化等无形的竞争,包括民族精神的竞争。在这个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变革时代,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将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如美国的国魂教育、法国的文化遗产教育、意大利的“国粹”艺术教育、德国的民族习惯教育等。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复杂化、尖锐化,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坚持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具有深远意义。

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为此,应把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办学育人的重要任务,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必须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从小事做起,把爱祖国和爱家乡、继承优良传统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素养。

首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未成年人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最根本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它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未成年人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了解我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现代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升国旗、唱国歌活动,成人宣誓仪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性,使他们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社会主义祖国尊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其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在人民革命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传统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情怀,“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高尚精神境界,“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优良传统美德等。革命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从丰富的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中选择适合未成年人年龄、心理特质的精华部分,并结合时代需要赋予新的意义,使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耳濡目染,不断接受熏陶,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最后,要健全制度,大力开展振奋民族精神、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学校教育。因而,加强这方面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日常教育尤为重要。第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第二,切实加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奖惩机制和制度建设,使这项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第三,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要着眼于未成年人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各类文化活动,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力、自强的优良品格;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奋发成才,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征文活动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丹柯网”协办。来稿请寄北京宣内大街安儿胡同1号“大家谈”活动组委会办公室,邮编 100031。电子文本请登陆www.danke.org.cn或www.danke.net.cn或www.bjqw.org.cn,发送到作者所在省份的发表区。如本省发表区尚未开通,可直接发送至LLB2001@263.netysq@bjqw.org.cn。来稿请务必写明作者的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
――编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